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3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8篇
  106篇
综合类   39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338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9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青海省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构建一套包含10项准则、42项具体指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6—2016年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探讨近年来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趋势、短板和不足。结果表明: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数从2006年的0.264到2016年的0.401,年均增长0.014,总体发展水平越来越好;农业农村现代化达标率从2006年的31%到2016年的44%,达标程度为中等。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2个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要高于农村现代化,但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及达标率的增速要高于农业现代化。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难点是改善农村环境;重点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每千人拥有的农业科技人员、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比、农业投资占农村总投资比重和每万人拥有文化站数4项指标是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主要短板。鉴于此,青海省要快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加快制度创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农业政策转型,强化有效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驱动能力;优先安排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海高原区域水电密集开发对河流区段生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处在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地区,水电工程建设对河流区段生态因子,如地质、水文气候、生物、人文地理环境等产生影响。黄河干流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水电站共31座,总装机1970.35万KW,比理论蕴藏值扩大304.35万KW。从河流水能蕴藏量、电站规模、河流原生态的优劣区别、流域区系和生态承受力、开发区段局部影响力等方面分析,青海部分河流水电建设的密集度排序为:隆务河>大通河>黑河>湟水河>格尔木河>黄河;对河流生态影响的综合程度评价排序为:隆务河>大通河>黄河>湟水河>黑河>格尔木河。依青海部分河流 的水电密集开发建设现状,分析评价由此对河流区段局部生态造成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松毛虫属一新种(鳞翅目:枯叶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采自青海的一松毛虫新种--玉树松毛虫Dendrolimus liui Xu et Jin,sp.nov。,文中附有特征图。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的青海省生态安全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生态足迹原理的基础上,将生态压力指数作为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指标等级划分标准,对青海省1985—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并利用生态压力指数及其等级划分标准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试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省近11 a来的自然生态处于较安全状态,但生态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研究表明,青海省蔷薇科野生果树有60种(含2个变种、1个变型),隶属于10属,占全省野生果树总数的53.6%。其中以蔷薇属(Rosa)和栒子属(Cotoneaster)最为丰富,分别有13种、12种,其次悬钩子属(Rubus)和李属(Prunus)分别有9种、8种,这4个属的种类占青海蔷薇科野生果树的70%;果实类型有梨果、聚合果、核果3种类型,其中梨果类、聚合果类占有较大比例,分别占总种数的45%和40%。青海省蔷薇科野生果树不少种类具有抗寒耐旱等特性,可作为砧木或抗性育种材料,一些种类果实营养较为丰富。青海蔷薇科野生果树主要分布于东部的黄河、湟水河及大通河流域,并划分为西倾山区、祁连山区和青南高原区3个分布区域,分析了各区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垂直分布在海拔1800~4000 m之间。另外,对几种重要野生果树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探讨青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碳平衡规律及其影响因子 ,并揭示其对全球含碳温室气体源、汇变化的贡献与响应 ,1 998~ 1 999连续 2年在拉萨农业生态站农田用静态箱法和生物量取样法开展土壤—植被界面CO2 吸收与排放的试验研究。农作物生长季 ,以冬小麦为例 ,生长前期 (从播种到拔节 )土壤碳排放量高于植被碳固定 ,生长后期 (灌浆到成熟 )则是植被碳固定高于土壤碳排放量 ,从全年来看 ,土壤碳排放量略高于植被碳固定  相似文献   
17.
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主要讨论了不同处理对青海云杉扦插生根和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激素在不同浓度和基质上对不同年龄母树青海云杉的生根生长影响显著 ,而温室或露地覆盖地膜对云杉的扦插影响不明显。而且 ,不同处理的几项测定指标分析结果表明 ,①激素处理效果由好到坏的排序为 :IBA(吲哚丁酸 ) >NAA(萘乙酸 ) >IAA(吲哚乙酸 ) >ABT生根粉 1>CK ;扦插基质的效果为 :森林土 >泥炭土 >珍珠岩 泥炭土 (3∶1) ;②10 0mg/kg的IBA处理最好 ,5 0、15 0mg/kg的居中 ,2 0 0mg/kg和CK最差 ;③对于 2~ 12年生的母树来说 ,年龄越小 ,生根率越高 ,营养生长越差 ;年龄越大 ,生根率越低 ,营养生长越好 ;④细沙 苔藓的基质生根最好 ,森林土、细沙 煤渣居中 ,细沙最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剖析青海湖南部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笔者利用青海湖南部共和县气象局1961—2017 年的大风日数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1961 年以来该地大风日数随年份的延长呈显著减少趋势,每10 年减少2.0 天;(2)共和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大风日数的减少幅度大小依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春季和夏季大风日数的减少趋势显著;(3)突变分析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未发生突变,年大风日数在1975 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对于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60-2009年青海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0-2009年青海省26个气象台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法、M—K突变检测等方法,研究了青海省50a来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50a来,青海省极端降水天数、最大的1d和5d降水总量、中雨天数和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均表现为增加(强)趋势,只有极端降水天数通过了0.05的置信度检验;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存在空间差异,祁连山地区极端降水天数、最大的1d和5d降水总量、中雨天数和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增加趋势明显,青海省东部地区增加不明显或呈微弱减少趋势;青海省极端降水事件在0.05的置信度下发生了明显的突变现象,且各极端降水指标与年降水总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选择青海共和盆地威连滩沙地冲沟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沉积物样品采集和分析,结合1982年航片和2006年快鸟影像数据,分析研究区地质历史时期风水交互作用的环境变化和沙地冲沟风水交互侵蚀的现代特征。结果表明:全新世初期,研究区由水成沉积环境逐渐过渡到风成沉积环境,并有小的沉积旋回,到了全新世中期,气候变得较温润,风沙活动减弱,风成沙逐渐生草成土,但弱砂质古土壤层较薄,从全新世晚期至今,风沙活动有所增强;冲沟形成后,沙地冲沟发生着风蚀水蚀交互作用。起伏的沟岸和弯曲的谷底发生风积,为流水侵蚀增加了沙物质。风沙流对冲沟的形成有再塑造作用。同时冲沟侵蚀也影响着风沙活动,每年冲沟侵蚀约达8.3×104 t泥沙,是沙丘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物源。冲沟的狭长地形,其"狭管效应"加大了风蚀作用,增强了风沙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