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2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泡桐枝叶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为确定泡桐修枝强度的适宜表示方法,对4年生泡桐枝叶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泡桐侧枝的长度(BL)与基径(BD)间具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随着泡桐侧枝BD的增大,其BL的增长幅度逐渐减小.②在侧枝干重(BDW)与其BD,BL,BD2BL间的回归关系中,以BDW与BD关系最为显著,因此BD适用于建立BDW的预测模型.③泡桐侧枝的叶柄干重(PDW)和叶片干重(LDW)的比值为常数0.1400,泡桐叶片单位干重的叶面积(LA)为常数122.91cm2·g-1.④LDW或LA与侧枝参数之间关系的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泡桐侧枝LA与各侧枝参数间回归关系紧密的顺序为BDW与LA>BD2BL与LA>BD与LA>BL与LA.考虑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可行性,建立LA与BD的乘幂函数模型预测LA以间接表示泡桐的修枝强度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12.
为开发新的抑菌活性物质,以湘西药用白花泡桐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药用白花泡桐叶片中分离内生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检测内生细菌发酵液对2株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活性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白花泡桐叶片中筛选出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  相似文献   
213.
采用稀释平板法对转基因泡桐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进行测定,并对细菌菌株培养性状、菌体形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泡桐根际土壤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种类及数量明显增多,真菌和放线菌种类和数量没有发生变化;真菌菌群中以毛霉属和根霉属为主,细菌菌群中以芽孢杆菌属为主,但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214.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泡桐正常植株和丛枝病异常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丛枝病植株两种酶活性加强,并且多酚氧化酶有新的同工酶区产生,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扫描曲线C区谱带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215.
为了获得白花泡桐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基因,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和RACE技术,利用Oligo、Primer5等软件进行引物设计,从白花泡桐中克隆出纤维素合成酶基因两条,NCBI分析后,分别命名为PfCesA2(NCBI登录号:MK340935)及PfCesA8(NCBI登录号:MK340937)。PfCesA2基因的cDNA全长4164 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3273 bp,能够编码含有109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431.95,等电点为6.70。PfCesA8基因的cDNA全长为3341 bp,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2955 bp,能够编码含有984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0241.71,等电点为6.20。二级结构分析表明二者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结构域和跨膜区分析表明二者在N端都含有锌指结构域,在C端都含有6个跨膜区,这些结构域能够表现纤维素合成酶的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在所选取的物种当中,白花泡桐与芝麻、紫花风铃的亲缘关系较近。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在茎中的表达量最高,根部次之,叶部最少;且在茎中,木质部的表达量高于韧皮部。说明二者可能主要参与次生壁的建成。本研究所克隆的两个基因属于白花泡桐纤维素合成酶家族基因,这在丰富该领域研究的同时,也能够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对泡桐木进行遗传改良提供重要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16.
豫林一号泡桐的杂种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德永  朱文书 《林业科学》1989,25(5):467-471
豫林一号泡桐是从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天然杂交种中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是在河南郑州、睢县、禹县等八个地区,先后将三十多个泡桐种、变种、优树,类型等进行区域性对比,抗逆性,适应性试验和生物学,生态学的观察研究筛选而成的。8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该泡桐生长快,平均单株材积比当地主要栽培的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大50%以上,并具有干型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是生产上很有价值的泡桐良种。  相似文献   
217.
泡桐速生丰产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泡桐林施肥技术的研究概况,理清了未来的研究热点和方向,重点阐述了林木配方施肥的理论基础及立地养分效应配方施肥模型。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泡桐林施肥基础数据库、减小林木施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环境保护的新观点,并指出我国泡桐速生丰产林施肥的发展方向是按立地类型、分生长阶段的目标产量及效益下的测土配方施肥。  相似文献   
218.
南方低山丘陵区泡桐无性系生长和干形综合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低山丘陵区缺乏适宜栽培的泡桐优良无性系的现状,本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泡桐无性系测定林为对象,对5年生24个泡桐无性系的4个生长性状(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苗干高)和2个干形性状(主干削度、形数)进行了遗传参数估算及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多性状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和选择。结果表明:各性状在无性系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胸径和总材积的重复力较大,分别达到0.727 3和0.726 9,其余4个性状的重复力稍小,为0.201 8~0.383 7。4个生长性状间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关系,2个干形性状间呈极显著的表型和遗传负相关关系。形数与4个生长性状间均呈极显著的遗传和表型负相关关系。削度与胸径、主干高、接干高/苗干高的遗传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胸径、总材积的表型正相关关系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依据建立的多性状指数方程选择出适宜在南方丘陵区栽培的4个优良无性系,分别为609、204、302和207,入选率17%。与CK相比,入选群体的胸径、主干高、总材积、接干高/苗干高、削度和形数的遗传增益分别为3.93%、5.75%、21.84%、13.18%、5.72%和-0.45%,实际增益分别为5.40%、16.75%、30.04%、34.35%、28.34%和-1.62%。   相似文献   
219.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空气中水分饱和差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每天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与每天空气中水分平均饱和差相关系数为-0.88.  相似文献   
220.
萌芽异常推迟对毛泡桐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毛泡桐的萌芽正常植株和萌芽推迟植株间在叶片光合特性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毛泡桐正常植株光合特性日进程的总体值高于萌芽推迟的植株。曲线类型方面,晴天日进程曲线呈双峰型,说明毛泡桐存在光合午休现象;阴天日进程曲线呈单峰型。毛泡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的日均值方面,正常植株均高于萌芽推迟的植株,其中晴天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阴天二者差异不显著。从光响应曲线上可看出,正常植株的光饱和点(1409μmol.m-2.s-1)也高于异常植株(1040μmol.m-2.s-1),但光补偿点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