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2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1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81.
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在确定 5种泡桐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为MS的基础上 ,筛选出了毛泡桐 (Paulowniatomen tosa)、南方泡桐 (Paulowniaaustralis)、白花泡桐 (Paulowniafortunei)、兰考泡桐 (Paulowniaelongata)和豫杂一号泡桐 (P .tomentosa×P .fortunei)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 (分别为MS 0 .5NAA 4BA、MS 0 .3NAA 2BA、MS 0 .5NAA 4BA、MS 0 .3NAA 6BA和MS 0 .3NAA 8BA) ,然后 ,从 18个不同浓度NAA和BA组合的MS培养基中 ,找出了它们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最适培养基 (分别为MS 0 .3NAA 12BA、MS 0 .3NAA 12BA、MS 0 .5NAA 12BA、MS 0 .5NAA 12BA和MS 0 .7NAA 12BA) ,最后 ,找出了 5种泡桐芽诱导根的最适培养基 (分别为 1 2MS 0 .1NAA、1 2MS 0 .1NAA、1 2MS、1 2MS 0 .3NAA和 1 2MS 0 .5NAA)。这些结果为开展泡桐基因工程研究和利用不同种泡桐叶片原生质体融合培育泡桐新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2.
用初孵幼虫控制接种,地部形态对不同类型泡桐的抗性作出了评定,大树控制接种测定结果表明,结囊率差异极显著,以1号白花泡桐抗性最高,群体表型变幅为5-80%,遗传变异系数为52%,广义遗传力为96.7%,均达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3.
用盐酸对马尾松针叶和南方泡桐叶片进行预处理,以火焰原子吸收法对其矿质元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除铁元素外,钾、钠、钙、镁、锰、锌和铜均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而且操作简便、快速,是测定林木叶样矿质元素的较好方法,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4.
泡桐组培苗VA菌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5.
泡桐修枝促接干技术及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5年生未接干泡桐修枝的研究结果表明,修除顶部分杈枝和部分下层枝是促进接干形成和生长的有效方法,最适宜修枝促接干的时期为造林后第3年的春季,适宜的修枝强度为50%~70%,保留下层2~3轮侧枝;按此法修枝,接干成功率达97.5%,接干高,径,接干形率在修枝当年可分别达5.7m,10.4cm,0.59,且具有不显著影响下部径生长和材积生长,而较显著促进上部径生长和显著促进主干总材积生长,降低原主干削度的效应;在对照采用高苗干,修枝处理采用矮苗干的情况下,修枝接干后的主干高仍要高于对照71.1%;5~6年生时接干与原主干已形成通直主干,接干材积已占总材积的27.1%~32.3%,与对照相比,原主干下部径生长及其材积无显著变化,而其上部径生长和主干总材积分别高7.2%~8.5%,42.2%~45.6%,且原主干的削度显著降低,形数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6.
研究了泡桐(原变种)果实的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从其70%丙酮提取物水溶性部分分离得到4种苯丙素苷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理化性质分析,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毛蕊花苷(1)、异毛蕊花苷(2)、campneoside II(3)和isocampneoside II(4)。化合物1和2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泡桐(原变种)果实中分离得到的苯丙素苷化合物、丙酮提取物、乙酸乙酯溶及水溶性部分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7.
不同种泡桐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英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确定5种泡桐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为MS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NAA和BA的组合,筛选出了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南方泡桐(Pauiownia australis)、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兰考泡桐(Paulownia elongata)和豫杂一号泡桐(P.tomentosa x P. fortunei)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根分化的最适培养基。MS+0.5NAA+4BA、MS+0.3NAA+2BA、MS+0.5NAA+4BA、MS+0.3NAA+6BA和MS+0.3NAA+8BA分别为五种泡桐树种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适培养基,上述树种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最适培养基分别为MS+0.3NAA+12 BA、MS+0.3NAA+12 BA、MS+0.5NAA+12 BA、MS+0.5NAA+12 BA和MS+0.7NAA+12 BA,最后找出了5种泡桐芽诱导根的最适培养基分别为1/2MS+0.1NAA、1/2MS+0.1NAA、1/2MS、1/2MS+0.3NAA和1/2MS+0.5NAA。这些结果为开展泡桐基因工程研究和利用不同种泡桐叶片原生质体融合培育泡桐新品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8.
泡桐丛枝病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泡桐正常植株和丛枝病异常植株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丛枝病植株两种酶活性加强,并且多酚氧化酶有新的同工酶区产生,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扫描曲线C区谱带活性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89.
通过人工杂交,选育出苏桐3号无性系,生长量显著超过对照兰考桐及苏桐70无性系,4年生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兰考桐增产10.6%,16.5%,56.7%;比苏桐70无性系增产5.6%,9.2%,38%。胶合板栽培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值分别增加61.4%和41.0%。丛枝病发病率与感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并具有一定的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190.
以白花泡桐优树‘白优2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和试管嫁接方法,对白花泡桐优树材料的幼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初代培养萌发的嫩芽为最适合的接穗;‘建始桐3号’为试管嫁接较合适的砧木;采用劈接进行;MS+ NAA0.3 mg·L-1+蔗糖30 g·L-1为试管嫁接培养基;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分别为1/2M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