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2篇
农学   4篇
  8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云南重楼是多年生草本名贵中药材,高效规范化栽培云南重楼增加了叶部病害的发生几率。为了解云南重楼叶部病害,对云南重楼叶病斑处进行寄生真菌的初步分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过分离获得19株形态各异的菌落,其中9株为附球菌属;7株为交链孢属 ;2株为黑团孢属;1株粉红单端孢菌。为研究云南重楼病害的病原鉴定及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等提供技术参数,为探索更好的云重楼种植技术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2.
胺硫基烷复合剂治疗鲫鱼粘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粘孢子虫是鱼类体内外常见的寄生性原生动物,因孢子有坚硬的外壳,不易为药物杀伤,此类鱼病难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作者通过多年试验,采用胺硫基烷复合剂,取得了80%以上的治愈率。本研究对患病鲫鱼的体表,鳃,味蕾,肝脏等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作治疗前后的对比,证明该药物具有特效,为鱼类的粘孢子虫病防治找到了一种新药。  相似文献   
63.
文蛤吸虫寄生病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吸虫在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体内的寄生情况以及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表明,该吸虫是以胚细胞方式繁殖,幼虫经历胞蚴阶段,发育成尾蚴。其寄生情况与寄生于其他双壳贝类的一些吸虫相似,均是以生殖腺为主要侵占部位,少部分则进入附近的消化盲囊、鳃、外套膜、足等,消化道中未发现其存在。已被感染的消化盲囊、外套膜等器官组织出现上皮细胞脱落或崩解,肌纤维排列紊乱或溶解,黏液细胞增生等病理症状。观察发现,寄生虫不仅破坏已感染的组织,未感染部位的组织也呈现一定的病理学变化,最终导致宿主因器官衰竭、功能丧失而死亡。  相似文献   
64.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抚顺地区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dahuricaFikv有寄生蜂11种,其中9种为老熟幼虫和蛹期寄生蜂,2种为1~2龄幼虫期寄生蜂。该文报道了寄生蜂种群的林间分布与森林面积及林冠层的关系,并对各寄生蜂种群在林间的活动时间及在林间羽化的始见期,高峰期和末期进行了系统调查。  相似文献   
66.
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专食重阳木叶片、食量惊人,对重阳木会造成严重的危害。通过在漯河市城区重阳木锦斑蛾的危害情况调查中,采集到了被真菌寄生的重阳木锦斑蛾僵虫带回实验室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进行了人工饲养条件下回接。实验结果表明,喷雾和干孢子粉接种情况下寄生率分别为49.4%和68.1%,通过形态学和ITS序列的测序分析确定分离到的菌株CMY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福州笔管榕传粉生物学特征,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和科学支持。【方法】以福州地区的30株笔管榕为样本,对其传粉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1)笔管榕不同植株的年结果批次不同(每年每株0~5批次),以年结果1~2批次为主,榕果发育株内同步,株间有时同步,有时异步,无发育期交叠的现象。笔管榕榕果的发育具明显的季节性,在日照短、温度低的秋冬季(11月至翌年的2月),榕果发育周期(A期至E期)通常需要2~5个月;而在日照长、温度较高的春夏季(3—10月),榕果发育明显变快,其发育周期仅需要1~2个月;2)每年单株笔管榕一般发生1~2次换叶。初春夏末是笔管榕落叶的高峰期,新叶在落叶后1~2周内萌发,老叶的脱落与新叶和果芽的萌发之间具关联性,叶通过光合作用为榕果萌发与发育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3)笔管榕雌花期单果进蜂数量以1~3只占绝对优势,使个体小、数量多的榕果能够获得有效进蜂,既保证了榕树的结实率,也避免因过多的传粉小蜂拥挤在榕果狭小空间内相互打斗而造成的小蜂死亡和产卵效率低下。进入榕果的传粉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伤残;4)雌花期榕果内雌花的花柄(含子房柄)越短,其花柱(含柱头)的长度越长,反之亦然,从而使雌花柱头基本处于同一平面上,便于传粉小蜂的传粉与产卵,而雌花子房错落分布,使榕果有限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传粉小蜂产卵器的平均长度显著长于雌花花柱的平均长度(P<0.001),表明笔管榕传粉榕小蜂产卵器可达到绝大部分的雌花子房。【结论】笔管榕与其传粉小蜂之间形成互惠共生、高度统一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68.
Cystic ehinococcosis (CE) caused by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remains a neglected zoonotic disease despite its considerable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concerns. This is the first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livestock and human related economic losses due to cystic echinococcosis in India.  相似文献   
69.
桑螟绒茧蜂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是桑螟幼虫的重要寄生蜂之一.本文报道了该蜂的自然寄生率、羽化、交配、产卵、繁殖、发育等生物学特性.根据2000~2002年的调查研究,该蜂自然寄生率平均为16.8%.在自然条件下,成蜂的寿命为1~3 d,平均2.2 d;羽化后喂饲15%的蜜糖水,寿命则为7~18 d,平均14.2 d.此寄生蜂单寄生于桑螟1~2龄幼虫,在杭州实验室条件下饲养繁殖,1年可发生6代.其发育历期受温度的影响,在24.0 ℃和25.3 ℃时,从卵发育至成虫的平均历期分别为15.3 d和13.5 d.  相似文献   
70.
A relatively new and highly valuable aquaculture industry focuses on three species of bluefin tunas, which are captured from the wild and fattened for several months in sea cages. In teleost aquaculture, mortalities and extra production costs are very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metazoan ectoparasites. In tuna, however, the production value lost due to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ectoparasites is unknown. We collected epidemiological data on burdens of metazoans on the gills of farmed southern bluefin, Thunnus maccoyii, in a series of monthly samples of tuna from the time of stocking through to harvest (March to August, 2004; N = 210) in five sea cages on a farm off Port Lincoln, Australia. Three species were recorded; for one (a copepod, Pseudocycnus appendiculatus), there was a gradual,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oth abundance (from a mean of 0.1 in March, to 3.83 in August) and prevalence (from 10% to 67.5%). For the other two species (a second copepod, Euryphorus brachypterus, and a polyopisthocotylean flatworm, Hexostoma thynni) there were no discernible trends in prevalences and abundances. These results contrast markedly with those of other intensively cultured species of finfishes, in which parasite epizootics are frequent. This finding may indicate that despite the stresses of captivity, tuna mount a robust immune response to ectoparasites; the relatively low stocking densities at which tuna are farmed may facilitate this. The fall in water temperature during farming (22 °C to 13 °C) may also reduce the reproductive rate of these ectoparasi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