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林业   20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1.
6种生物化学农药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毒力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明确3%高渗苯氧威乳油、5%氟虫脲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20%除虫脲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和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等农药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毒力和林间防治效果,采用点滴法测定出6种药剂的致死中浓度(LC50)等毒力指数,同时开展林间应用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种生物化学农药对刚竹毒蛾幼虫杀虫活性好,以3%高渗苯氧威乳油的杀虫活性最强,20%除虫脲悬浮剂的杀虫活性较弱;3%高渗苯氧威乳油、5%氟虫脲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剂、1.8%阿维菌素乳油、25%灭幼脲三号悬浮剂和20%除虫脲悬浮剂LC50分别为1.962、4.573、4.691、4.827、5.051和5.106 mg/L;6种农药的无人机喷雾,药后5 d林间防治效果均达86%以上。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3株白僵菌菌株规范化工艺技术生产菌粉产孢量比较研究,并运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将3株白僵菌菌株产品对刚竹毒蛾进行室内和林间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各菌株产品质量和毒力比较,Bpp菌株菌剂质量最好,对刚竹毒蛾幼虫的死亡率达96 1%~100%,LT50为3 96d,是所供试菌株产品中死亡率最高、致死速度最快的菌株,可作为开发生产刚竹毒蛾白僵菌菌剂产品的目的菌株。Bpp菌株通过大规模生产和大面积防治应用,菌粉平均含孢量高达2 725×1010个·g-1,平均孢子发芽率达98 6%,平均防治效果达95%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3.
无人机喷雾技术防治刚竹毒蛾幼虫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明确无人机喷雾与人工喷雾在防治效果和成本上的差异,揭示植保无人机喷雾施药技术的优点,在福建邵武发生刚竹毒蛾为害的毛竹林建立试验区,选用5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生物农药,开展无人机喷雾和人工地面喷雾施药技术的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无人机喷雾对刚竹毒蛾幼虫的防效显著好于人工喷雾,且在防治工效、人工费用和防治成本上均优于人工喷雾,表明植保无人机喷雾是一种便捷高效且节时、省力、降费的施药技术,可推广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24.
刚竹毒蛾生活习性及其大发生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刚竹毒蛾在庆元la发生3代,第2代危害最为严重。气候条件对刚竹毒蛾周期性大发生起主要制约作用。倒春寒可使越冬代死亡率达80.0%以上;大暴雨对刚竹毒蛾有大量的机械杀伤作用;9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低,而10月份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高,且气温变化平稳,刚竹毒蛾就有可能大暴发。  相似文献   
25.
在宜宾市长宁县毛竹林中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地,抽取样株,按刚竹毒蛾危害程度的不同在东、西、东、北方向分别取样全部叶片,带回室内测定竹叶中糖及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受害程度毛竹叶片可溶性糖、总糖与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差异,未受害叶含量最高,重度受害叶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26.
为快速、准确地检测毛竹林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危害,基于Sentinel-2A MSI数据分析不同刚竹毒蛾危害等级下毛竹林像元光谱的变化,从叶损量、绿度、含水率等多个维度选择对刚竹毒蛾危害具有响应能力的22个Sentinel-2A MSI光谱衍生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及递归特征消除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 RFE)优选后,得到可用于刚竹毒蛾危害识别的10个遥感特征,包括LAI、RVI、NDMVI、EVI、NDVI705、NDVI783、RegVI1、RegVI2、GVMI和NDWI;将上述指标作为自变量,虫害等级作为因变量,建立基于XGBoost模型的刚竹毒蛾危害检测模型。研究发现,Sentinel-2A MSI数据波段6、7、8、8a对刚竹毒蛾危害具有较强的响应能力;红边与近红外波段参与构建的指数有效反映了竹林的受害情况;XGBoost模型对刚竹毒蛾危害识别的总精度为83.70%,对不同刚竹毒蛾危...  相似文献   
27.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监测刚竹毒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建勤 《植物保护》2010,36(3):172-175
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开展刚竹毒蛾成虫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永安1年发生3代,世代明显,各代成虫历期41~49d,而盛期只有12~16d,羽化时间较为集中。3代成虫夜间活动规律均不相同:无月光夜晚,越冬代和第1代成虫均产生两个明显高峰值,而第2代仅出现1个高峰期;在有月光的条件下,越冬代成虫亦只形成1个显著的高峰。  相似文献   
28.
刚竹毒蛾种群动态及天敌寄生率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福建省福州市日溪乡毛竹林内的系统调查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 ,探讨了刚竹毒蛾 Pantana phyllostachysae种群动态及与主要寄生性天敌寄生率相关性 .分析表明 ,刚竹毒蛾主要寄生性天敌卵期有黑卵蜂、平腹小蜂 ,幼虫期有绒茧蜂、脊茧蜂、黑点瘤姬蜂 ,天敌寄生量和林间虫口密度之间显著相关 ,天敌是造成种群消退的主要因子之一 ,但不是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9.
李兴天 《现代园艺》2013,(2):153-154
近年来,刚竹毒蛾在福建省危害日趋严重,对莆田市的竹林生产和生态建设也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的预防和防治,才能够避免或减少因刚竹毒蛾的严重危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因此,需积极采用人工清理虫害木与林分更新改造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各种控制措施,有效地遏制刚竹毒蛾的危害。  相似文献   
30.
刚竹毒蛾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1998~ 1 999年在福建南平西芹对刚竹毒蛾自然种群进行了系统观察 ,组建了越冬代生命表以及 5个世代平均生命表 .刚竹毒蛾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 Price A型 ,平均种群趋势指数 I为1 .658,越冬代种群趋势指数 I为 1 .872 ,1~ 2龄幼虫的自然死亡是影响种群的重要因子 ,4龄幼虫至蛹期关键因子是天敌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