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6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不同立地条件红豆树幼苗生长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立地条件红豆树幼苗生长情况.[方法]对不同立地条件下红豆树苗的生长特征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Ⅱ级立地条件的红豆树苗比Ⅲ级立地条件的红豆树苗生长速度快,状态更加优良,平均地径差距达到了0.1 cm,平均株高差距达到了4.428cm;Ⅱ级土地的种子萌发率为95%,Ⅲ级土地中,其种子萌发率为71%.红豆树幼苗生长处于先快后慢的生长模式.[结论]洋中基地的红豆树苗比学校实验苗圃的红豆树苗生长更好.  相似文献   
32.
红豆树人工林优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应用标准差选择法、多目标决策和集对分析原理对红豆树人工林进行优树选择.选择红豆树优树22株,与全省红豆树胸径、树高、材积年平均生长量相比,分别增长了95.7%、29.5%、400.6%.精选优树8株,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23cm、0.6 m、0.0497 m3,与全省红豆树平均生长量相比,分别增长了125%、36.4%、664.6%;与优树均值相比分别增长15%、5.3%、36.5%.  相似文献   
33.
鄂西红豆树育苗技术及苗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良智 《福建林业科技》2013,(3):128-130,201
研究不同种子处理方式对鄂西红豆树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及其1年生苗高生长特点,运用Logistic方程拟合苗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鄂西红豆树种子经过打磨浸种后,出苗率可达90%;所拟合的苗高生长曲线与实际生长曲线吻合程度高,可作为育苗技术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4.
福建武夷山木荚红豆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福建武夷山木荚红豆树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武夷山木荚红豆树木材的气干密度为0.627g/cm2,属中等,较福建永安木荚红豆树木材的气干密度大;体积干缩系数为0.486,差异干缩为1.89,干缩性属中等,小于福建永安木荚红豆树;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51.93MPa和99.64MPa,综合强度为中等,大于福建永安木荚红豆树。该研究结果解决了木英红豆树营林和木材利用上的一个基础性问题。  相似文献   
35.
不同水分环境对花榈木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花榈木1年生播种苗人工模拟4种不同的土壤水分环境,测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其对不同水分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花榈木幼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总含量逐渐降低,而其细胞膜透性、SOD活性、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为100%田间持水量时,花榈木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1.74μmol·m^-2·s^-1、1.05 mmol·m^-2·s^-1,和16.57mg.g-1,分别比40%田间持水量时高120.0%、90.9%和61.2%;其细胞膜透性、脯氨酸含量、MDA含量、SOD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18.6%、72.25μg·g^-1、14.22 nmol·g^-1、232.01U·g^-1·h^-1和0.910mg·g^-1,分别比40%田间持水量时低72.0%、31.0%、39.1%、20.6%和38.3%。各项指标综合显示,花榈木幼苗最适水分环境为100%田间持水量。  相似文献   
36.
鄂西红豆古树、初果树种子不同水温处理发芽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鄂西红豆古树和初果树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温度热水分别对两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再在圃地上进行播种发芽试验。结果表明:古树批种子发芽率高低的顺序为始温90℃热水浸种24h始温80℃热水浸种24h始温70℃热水浸种24h始温60℃热水浸种24h;初果树批种子发芽率高低的顺序为始温80℃热水浸种24h始温70℃热水浸种24h始温90℃热水浸种24h始温60℃热水浸种24h。古树批种子用始温90℃热水浸种24h处理方法发芽率最高,达84%;初果树批种子用始温80℃热水浸种24h处理方法发芽率最高,达85%。相同方法处理的种子(除始温90℃热水浸种24h外),初果树批种子比古树批种子的发芽率高。用90℃高温热水浸种处理,会造成初果树种子烫伤,严重影响发芽率,而古树种子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37.
对海南红豆和南五味子的1年生实生苗在不同强度干旱胁迫下的叶片气体交换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强,南五味子和海南红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叶片水分利用率(WUE)不断下降,而胞间CO2浓度(Ci)为先下降后上升,气孔限制值(Ls)呈现先上升后下降;重度胁迫时海南红豆的Pn、Gs、Tr和WUE均比南五味子大,说明前者对干旱有更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生长的影响,比较天然居群子代和孤立木子代遗传多样性差异,揭示子代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及天然居群在子代遗传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为红豆树遗传保育和优异种质挖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来自浙、闽、赣、川等26个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11对SSR引物对765个子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同时分析子代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种子、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1)红豆树优树子代群体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766个,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469和0.865。(2)除SSR8外,其余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均小于期望杂合度,表明子代群体绝大多数位点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3)红豆树不同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存在明显差异,12号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8号家系则最低。(4)比较发现,天然居群子代的遗传多样性显著或极显著地高于孤立木子代。(5)F统计量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红豆树优树子代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家系内,家系间的遗传分化相对较小。(6)相关性分析发现,子代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种子性状、子代年高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r=0.378~0.527)。[结论]较大的红豆树天然居群在维持其子代较高遗传多样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子代遗传多样性显著影响苗木生长,这为红豆树遗传保育和优良家系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为筛选优良物理性质人工种子胶囊的制作方法和附加物,设计3种人工种子胶囊的制作方法和5种附加物,并以4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5个低温贮藏时间对花榈木人工种子进行萌发诱导,分析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低温贮藏时间对花榈木人工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包埋法较单层包埋法和空心珠法是制作人工种子胶囊较好的方法。其中双层包埋法人工种子胶囊中添加保水剂,初始质量、直径、长径、硬度和复水指数上较活性炭、纳米SiO2、纳米TiO2和壳聚糖高,且失水率低;综合评价得分以添加20 g/L保水剂的人工种子胶囊最高。4组植物生长调节剂影响花榈木人工种子萌发率,但差异不显著。花榈木人工种子萌发率随低温贮藏时间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可见,人工种子胶囊的物理性质受制作方法和附加物的影响,其中双层包埋法人工种子胶囊以添加20 g/L保水剂的物理性质最好,花榈木人工种子含水量高、不透气和长时间低温贮藏可能是造成其萌发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0.
 选用浙闽23 ~ 38年生的8块红豆树Ormosia hosiei人工片林,以研究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和林龄等对红豆树人工林生长和材质材性的影响,同时探讨这些因子对红豆树心材生长特性的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栽植的红豆树分叉干率较高(59.1%)、树干通直度较低,需加强修枝和抹芽等促使其优质干材的形成和生长。好的立地条件和适宜的林分密度有利于促进红豆树径向生长和木材积累量。红豆树人工林木材基本密度中等,为0.50 ~ 0.59 g·m-3,平均为0.543 2 g·m-3,较少受立地和林龄的影响。木材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第35轮后趋于平缓或下降,其径向均匀性相对较高。红豆树心材半径和心材面积分别与胸径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2 = 0.749,F1,315 =17.91,P = 0.005)和幂函数正相关(R2 = 0.7719,F1,315 = 20.3,P = 0.004)关系,可通过延长培育周期和提高径生长量等来培养大径阶、高心材率的红豆树优质干材。图2表5参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