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30篇
农学   1篇
  36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运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环境气候数据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适生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探索其适生区变迁规律。通过ArcGIS和SPSS对模拟结果分析显示,当前气候条件下独一味最适宜生长地区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四川与西藏,甘肃与青海交界处,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24.87%,其中西藏自治区适生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四川和青海,甘肃和云南占比最小;未来气候变化使适生区几何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97.1 km,且海拔上升267 m;气候变化带来的适生区扩大面积约为退化面积的2倍,各省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加,西藏增加最多,其次是四川,青海略有增加,云南和甘肃变化不大;如果气候变暖持续发生,人工引种驯化应选择海拔相对较高区域,而低海拔地区由于退化风险,应作为物种保护区域重点监测。本研究将为气候敏感地区野生濒危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及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空间生态位的分析方法在森林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选择黑龙江省东部典型天然次生林和接近原始阔叶红松林两个区域的森林类型,采用空间生态位理论的分析方法,对组成这两个森林群落类型的主要种群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和地理矩进行了定量测定。并对森林资源进行了空间生态位的划分。从而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演替动态及趋势。结果表明:在帽儿山次生林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是色木械,榆树,水曲柳和黄波罗等硬阔叶树种,白桦,山杨等软阔叶树种的生态位宽度正在缩小。森林群落进入了以硬  相似文献   
13.
以放牧率梯度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种群的生态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韩苑鸿  汪诗平 《草地学报》1999,7(3):204-210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种群在不同放牧强度下生态位分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克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相对较窄,分别为0.298和0.565,表明对放牧较敏感,属宜轻牧植物。蓿豆,冰草和菊叶委陵菜的生态位宽度适中,属宜中牧植物。而糙隐子草,冷蒿,星毛委陵菜,雨草苔,木地肤和变蒿等耐牧性较强,具有很宽的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78,0.969,0.931,0.970,0.938,0.924,具有很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植被演替过程种群生态位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陆生植被和水生植被两种演替序列的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陆生植被经过翅碱蓬群落、碱蓬柽柳群落、柽柳群落、白茅群落的演替过程, 每个阶段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都较大。翅碱蓬群落阶段优势种翅碱蓬的生态位宽度达9.99, 碱蓬柽柳群落阶段碱蓬的生态位宽度为9.72, 柽柳群落阶段柽柳的生态位宽度为9.20, 白茅群落阶段白茅的生态位宽度为9.31。水生植被的演替序列为眼子菜金鱼藻群落(沉水植物)阶段、浮萍水鳖群落(浮水植物)阶段、芦苇水烛群落(挺水植物)阶段和杞柳芦苇群落(湿生植物)阶段, 沉水植物阶段优势种眼子菜的生态位宽度为8.62, 浮水植物阶段优势种浮萍生态位宽度为9.23, 挺水植物阶段优势种芦苇的生态位宽度为8.59, 湿生植物阶段优势种杞柳生态位宽度为7.45。生态位宽度计测结果较好地对应着各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位宽度在演替系列中的动态也较好地反映了种群在群落演替过程的数量动态。各演替阶段生态位重叠计算结果表明, 各阶段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值低, 每一阶段内种群间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  相似文献   
15.
采用Levins公式和王刚生态位重叠计测方法,分别从群落梯度和土壤水分维、土壤盐分维、土壤酸碱度维、有机质维等4个单一生态因子对上海地区7种杂草生态位分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在群落梯度上,生态位大小依次为牛繁缕〉齿果酸模〉蛇莓〉香附子〉狗牙根〉马兰〉蒲公英。(2)牛繁缕在土壤水分、土壤盐分、土壤酸碱度、有机质维上的生态位分别为0.5274、0.6039、0.3620和0.7325,齿果酸模在这4维上分别为0.3320、0.3083、0.5103和0.5353。生态位宽度研究表明:牛繁缕和齿果酸模处于优势种地位,其余属于伴生种。(3)每个物种在群落梯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基本大于在上述4个资源轴上的平均生态位。(4)牛繁缕与齿果酸模在土壤盐分维上的生态位重叠最大(0.4203).表明这2个优势种在利用土壤盐分方面有相似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黄河两岸植被的差异性,更好的了解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植被资源,在黄河两岸分别选取较为典型的地区,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黄河北岸的物种多样性略高于南岸.根据重要值、生态位宽度以及生态位重叠几个指标的计算,可以看出芦苇在两岸的群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两岸调查区域内的群落主要构建种.黄河北岸的植被主要以盐生植被为主,由于在黄河南岸实施恢复工程,南岸的植被中则出现了香蒲等物种,代表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17.
杨乐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9):11357-11358
结合实际生产,引入机器的空闲时间建立了一个带有时间窗的flow—shop优化调度模型。通过非支配排序来进行群体虚拟适应度值的分配,引入精英解策略来保证算法的收敛性和解的多样性,运用小生境技术来避免局部收敛和早熟,维持种群多样性。通过仿真实验得到模型具有实际意义,算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李威龙  高万林  曾新德  王承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01-21204,21320
对连古城自然保护区5个优势灌木群落的28个物种进行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0.5的只有5个,0.1~0.5的有13个,≤0.1的有38个,说明植物群落结构简单,当优势种生态位减少时,一年生短命植物往往会进入群落中。绵刺群落、盐爪爪群落及猫头刺群落生态位相似比列相对较小,膜果麻黄群落及红砂群落整体相似性较高,表明该灌木层优势树种对资源的利用有较高的相似程度。该研究为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呼伦贝尔沙化草地人工固沙植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样方法对呼伦贝尔地区沙化草地不同恢复年限人工播种固沙区进行调查,并计算其主要植物的重要值、生态位体积及生态位重叠值,以研究呼伦贝尔沙化草地人工固沙植物群落特征及演替状况。结果表明:人工固沙植物冰草(Agropyron pectinatum(Bieb.)Beauv.)的平均生态位体积在时间尺度上,呈持续增加趋势,是改良沙化草地的优良草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与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冰草与羊柴(Hedysa-rum laeveMaxim)生态位重叠值为0.9213和0.7512,在演替过程中具较强的竞争作用。自然恢复植物与人工播种植物间,多数生态位重叠值不高。自然恢复多年生植物大针茅(Stipa grandis P.Smirn.)、糙隐子草(C1eistogenes squarrosa(Trin.)Keng)等逐渐出现,表明该地区植被群落结构向稳定共存的人工-天然植被群落结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Canopy closure and soil characteristics are commonly used to explain regeneration distribution at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although very few studies take both factors into account.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defined at broad and local scales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regeneration distribution models with a small resolution (tree scale) that are valid on a large spatial scale (regional scale). Our aim was to quantify how gap partitioning among tree species at the seedling stage varies across large soil and stand type gradients. Regeneration inventories performed 5 years after gap creation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oil type, stand type, and position within canopy gaps on the regeneration development of eight western European broadleaved species: Acer campestre, Acer pseudoplatanus, Betulapendula, Carpinusbetulus, Fagussylvatica, Fraxinusexcelsior, Quercus sp., and Salixcaprea. A clear pattern of gap partitioning among the eight species was observed. All species had higher density at the gap edge except birch and willow showing the highest presence in gap centres. For all species, the probability of presence of tall seedlings (height > 0.5 m) increased from gap edge to gap centre. Small seedlings presented the opposite trend except birch and willow. Soil pH influenced probability of presence for each species, but did not affect the pattern of gap partitioning among species. Both local (location within the gap) and regional (soil pH and stand type) scale factors affect recruitment distribution and are thus necessary to predict seedling distribution. The models developed may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gap size in order to obtain a given species composition according to soil and stand typ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