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8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Growth and survival of juvenile greenlip (39.03 (SD 3.80) mm (n=524)) and blacklip (31.92 (SD 4.19) mm (n=531) abalone were investigated at high dissolved oxygen levels (95–120% saturation) between 17 and 19°C. Abalone were fed the same artificial diet and each species was contained in groups of approximately 30 individuals within triplicate tanks for each of six treatments and were exposed to flow through water adjusted to giv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up to 75 days. Blacklip abalone held at 16.9°C and 97% oxygen saturation grew in shell length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all other treatments of blacklip abalone held at 19°C, and significantly faster than blacklip abalone maintained at 111% oxygen saturation and 17.5°C. Both temperature and oxygen satur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survival of this species. Blacklip abalone held at 19°C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urvival for both 96% oxygen saturation and 120% oxygen saturation, compared with blacklip abalone maintained at either 110% oxygen saturation and 19°C, or for any 17°C treatme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for greenlip abalone within the range tested in terms of growth rate, food consumption rate or survival, indicating that greenlip abalone tolerated these conditions better than did blacklip abalone.  相似文献   
32.
模拟酸雨对杨梅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福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110-113
研究了不同强度模拟酸雨对6年生东魁杨梅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模拟酸雨胁迫加剧,叶片可见伤害症状严重,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显著降低,光系统I(IPSII)的潜在化学活性(Fv/Fo)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能力显著下降,细胞质膜透性增加,MDA含量增加,SOD、POD和CAT活性受到明显抑制,从而抑制杨梅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3.
杨梅根瘤Frankia菌对重金属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生长抑制分析法研究从杨梅根瘤分离的10个Frankia菌菌株对9种重金属元素的抗性。一般所有供试菌株对Hg^2 和Ag^ 敏感,大部分菌株对Pb^2 (5~10mmol/L)、Cr2O7^2-(5~10mmol/L)、AsO2^-(5~10mmol/L)不敏感,部分菌株对Cu^2 、Co^2 、Ni^2 和Cd^2 也不敏感(MICs≥O.5mmol/L,有的菌株达到5mmol/L)。菌株之间对各种重金属的抗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菌株Mda21对所有供试重金属都敏感,而菌株Mpall几乎能抗所有供试重金属,且有几个菌株能同时抗多种重金属。低浓度铅能促进抗铅菌株的生长,而高浓度铅对其生长有一定的抑制;抗铅菌株在含铅的培养基中仍具有固氮酶活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铅离子浓度的升高,固氮酶活性有所增强。Frankia菌的抗铅机理可能是其具有结合或螯合铅离子作用,对其他重金属的抗性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34.
用2种不同砧木嫁接晚稻杨梅种植于盐碱地和酸性土壤中,进行杨梅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除速效钾盐碱土高于酸性土外,其它均低于酸性土,但两种土壤上的杨梅叶片元素含量有所不同,大量元素盐碱土稍低于酸性土,而微量元素除Cu相同外其它均高于酸性土;本接杨梅种植在盐碱地上与蜡杨梅作砧木嫁接杨梅生长相比较,本接杨梅树...  相似文献   
35.
果蝇对云南杨梅的危害及发生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云南杨梅主产区的果蝇种类鉴定、栖息场所及危害发生规律调查,结果表明:危害云南杨梅果实的主要害虫为双翅目(Diptera)果蝇科(Drosopilidaes)果蝇属(Drosophila)果蝇.果蝇广泛分布于杨梅园及其周边多种生态环境,具有发酵物、潮湿阴凉的生态环境,是果蝇栖息的主要场所和主要虫源;成虫的日活动高峰期为清晨和黄昏;果蝇对杨梅发生危害时期较早,杨梅生长中后期,果实肉质生硬,味酸稍甜时即被果蝇取食危害,随着杨梅的不断成熟,危害加剧,且果蝇对不同杨梅品种的危害程度和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6.
本文选择了浙江3种不同杨梅品种,研究了桔小实蝇取食后的生长发育相关5种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幼虫历期以荸荠种最短,蛹历期和蛹重,水梅值最小;雄成虫东魁最重,并均与另2个杨梅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幼虫,幼虫-蛹,幼虫-成虫3种存活率,荸荠种最高,水梅最低,二者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显然桔小实蝇对不同杨梅品种喜好有所不同,其较为喜好荸荠种,较不喜好水梅。结合果实性状考查结果,不喜好的原因可能与水梅偏酸有关。但上述3品种上桔小实蝇生长发育性状与其嗜好寄主香蕉极为  相似文献   
37.
杨梅叶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别对杨梅叶甲醇提取物进行了萃取,得不同萃取相。测定了其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水稻立枯丝核Rhizoctonia solani、小麦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黄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等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的抑菌活性较好。对乙酸乙酯相进一步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电喷雾质谱(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碳谱(13C NMR)鉴定其分别为已知化合物山楂酸( 1 )、3-O-反-对-香豆酰基马斯里酸( 2 )、3-O-没食子酰二氢杨梅素( 3 )、斛皮素-7-O-鼠李糖甙( 4 )、杨梅素3-O-鼠李糖甙( 5 )、杨梅素-3-O-鼠李糖(3-O-没食子酰)甙( 6 )和杨梅素-3-O-鼠李糖(2-O-没食子酰)甙( 7 )。孢子萌发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 3~6 对番茄灰霉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的孢子萌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在3.44~4.59 mg/L和8.85~11.6 mg/L之间。  相似文献   
38.
杨梅根瘤Frankia菌的分离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荸荠种杨梅根瘤中分离获得3个内生菌株,经显微镜检查、回接、固氮活性测定、革兰氏染色检测,证实这3个内生菌为3个Frankia sp.,分别命名为Mpc11、Mpc12、Mpa11,并对这3个分离株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pc11、Mpc12、Mpa11 3个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分别为691 nmol乙烯/mg蛋白·h、689 nmol乙烯/mg蛋白·h和1039 nmol乙烯/mg蛋白·h.适宜于在BAP(有氮)固体培养基、BM+NZ和FMS液体培养基上生长.且分别以葡萄糖、丙酮酸钠(含量均为1 g/L)、吐温-20(含量为1 mL/L)为唯一碳源或分别以酪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含量均为0.5 g/L)为唯一氮源的BA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利用丙酸钠,但利用率低;且均不能利用尿素.Mpc11和Mpa11分离株适宜于在pH5.5~6.5范围内生长,pH7.0以上则菌体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9.
探讨了枝叶凋萎病对其根围菌根的生长及侵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健康杨梅的须根和菌根,发生枝叶凋萎病的杨梅其根部须根受到严重破坏,内部菌根菌丝多数崩解,根围土壤内的菌根孢子多数破裂、内容物泄露,病树根围分离到的饱满孢子与从健康杨梅树根围分离到的孢子相比其侵染西瓜和三叶草的能力大大下降,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0.
张来  刘宁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7):124-126,137
矮杨梅为我国特有,其植物体中含有大量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对其测定方法和积累规律进行考察和探讨。结果表明,对总黄酮测定方法进行考察得出,线性回归方程为Y=8.5257X-0.0184,相关系数r=0.9996;在0~60 min范围内于波长510 nm条件下测定,结果准确、重现性好(RSD=0.34),回收率高(RSD=2.13%)。相同生育期的总黄酮含量变化规律为:雌株除营养期外均为根>茎>叶;雄株则为营养期和孕花期茎>叶>根,盛花期和果期根>茎>叶。不同生育期矮杨梅总黄酮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为:雌株根为果期最高,营养期次之,孕花期最小;茎为盛花期>果期>营养期>孕花期;叶为营养期>果期>孕花期>盛花期。雄株根为果期>盛花期>孕花期>营养期;茎和叶为孕花期>果期>营养期>盛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