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7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42篇
林业   256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271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63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两品系褶皱臂尾轮虫(内蒙品系和盘锦品系)的种群增长和投喂蟹苗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系轮虫的种群增长差异不显著,两者平均瞬时增长率分别为0.42 d-1和0.40 d-1。在投喂蟹苗的效果方面,褶皱臂尾轮虫内蒙品系好于盘锦品系。用内蒙品系轮虫投喂的蟹苗,幼体变态至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为71.65%,用盘锦品系轮虫投喂的蟹苗,变态至大眼幼体的存活率为62.50%。  相似文献   
12.
大菱鲆仔稚鱼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鱼类发育早期肠道菌群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因素,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仔稚鱼肠道、受精卵、不同类型的饵料和水源中的菌群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以不同的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操作分类单元)作为分类依据,发现大菱鲆仔稚鱼的肠道菌群结构在开口摄食后不久已趋于稳定,其优势菌与受精卵所携带的细菌关联较大。并且在大菱鲆仔稚鱼不同的发育时期,这一菌群的结构非常稳固,几乎不受水和饵料中优势细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乳球菌属的Lactococcus piscium菌株一直是大菱鲆仔稚鱼肠道中的优势菌种,在不同发育时期的优势度高达45%~65%。本研究还发现,大菱鲆仔稚鱼肠道可能对定植的菌种具有选择性,一些水环境和饵料中的非优势菌,如Streptococcus sp.,Pseudomonas sp.,Carnobacterium sp.等细菌也会定植于肠道,成为大菱鲆肠道中的次优势菌。  相似文献   
13.
斜带髭鲷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笛鲷属(Lutjanus)的紫红笛鲷(Lutjanusargentimaculatus)、白星笛鲷(Lutjanusstellatus)、千年笛鲷(Lutjanussebae)、勒氏笛鲷(Lutjanusrussellii)、红鳍笛鲷(Lutjanuserythropterus)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得到长度约418bp的序列。结合GenBank中斜带笛鲷(Lutjanusdecussatus)该区段的16SrRNA序列,用Clustal_X排序软件进行16SrRNA序列的对位排列。通过Mega2.1软件对所得线粒体16SrRNA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共检测53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21个简约信息位点,并用"Pairwisedistance"计算了各属间的相对遗传距离,结果表明,其序列差异(转换 颠换)在0.027~0.083,其中勒氏笛鲷与斜带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小,红鳍笛鲷与勒氏笛鲷的序列差异最大。以高体四长棘鲷(Argyropsspinifer)为外类群,采用Mega2.1软件中的"Neighbore-Joining"法得到唯一1个分子系统树,系统树各分支的置信度由"Bootstrap"1000循环检验。结果表明,6种笛鲷鱼类聚成明显的3个分支,第1个分支,包括勒氏笛鲷、斜带笛鲷和白星笛鲷;第2个分支,包括紫红笛鲷;第3个分支,包括红鳍笛鲷和千年笛鲷。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茴鱼胚胎的发育及仔、稚、幼鱼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ouin氏液固定、剥离卵膜的方法对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arcticus grubei Dybowski)的胚胎发育及孵出后仔鱼卵黄囊的吸收情况进行了观察,同时测定65日龄内的仔、稚、幼鱼生长状况。结果显示:黑龙江茴鱼卵是典型的端黄卵,其卵裂方式为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22个期,包括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64细胞期、多细胞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原肠早期、原肠中期、原肠晚期、神经胚期、胚孔封闭期、眼囊出现期、胸鳍芽出现期、晶体出现期、眼色素沉积期、循环期和出膜期,至发眼(晶体出现期)需75.84℃.d,至破膜需117℃.d;受精卵膜较鲑科鱼类薄而柔软,胚体头尾绕卵黄囊超过一周,晶体出现在眼色素沉积期之前;仔鱼卵黄囊的体积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4日龄前吸收较快,此后吸收相对较慢;仔鱼在240℃.d(11日龄)左右时出现鳔并开始上浮,260℃.d(16日龄)左右时开口;积温达到346.9℃.d(20日龄)时卵黄囊完全被吸收,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稚鱼在36日龄之前生长相对较缓慢,在36日龄后增长较快;在积温达到546.3℃.d(38日龄)时,稚鱼奇鳍褶开始退化,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5.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瘤背石磺亲体在不同温度、盐度下受精卵的孵化及不同开口饵料、不同附着基对浮游幼虫的培育和附着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亲体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各组成活率均超过95%;在(27±1)℃、不换水条件下,5、10、15、20、25、30的各盐度组中,以15、20盐度组的孵化率最高,分别为96.4%、95.8%;在盐度15、不换水条件下,(24±1)(、27±1)、(30±1)、(33±1)℃温度组,受精卵产出后至孵化出膜的时间分别需319、297、2862、78 h;采用自制孵化框漂浮式孵化,孵化率高达98%;不同开口饵料试验结果表明,金藻投喂组幼体成活率最高,为87.5%;不同附着基附着培养试验10 d后,悬浮球填料组的成活率最高,达90%,且个体整齐、生长速度快,而铺泥组为43%,不加附着基组仅38%。  相似文献   
17.
绿僵菌不同菌株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RAPD-PCR技术分析了4个绿僵菌株的DNA遗传多态性。从160条引物中筛选出27条引物,对各菌株进行PCR扩增,结果4个绿僵菌菌株共扩增出33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299个,占89.5%,表明各菌株间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DNA多态性与原寄主和孢子形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间未表现出相关性。图2表4参7  相似文献   
18.
产虫茶昆虫——米缟螟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湿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三叶海棠作饲料,研究了产虫茶昆虫-米缟螟各虫态发育历期与温、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虫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依次为:卵17.8℃,93.8日度;幼虫9.3℃,1218.9日度;蛹122.℃,212.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21.7℃,9.0日度。当温度达到35℃时,卵、幼虫、蛹都不能存活,当湿度低于55%,幼虫不发育,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19.
1-3日龄“浙农1号”意蜂工蜂幼虫的个体呼吸商约为0.933,平均生长饲料比为1.569,蜂王幼虫在移虫后40-80h的呼吸商约为0.91,生长饲料比为1.48.根据估测的年出蜂数,计算工蜂个体平均吐浆量,从而得出“浙农1号”生产性哺乳率为2.35-3.36.  相似文献   
20.
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体内氨基酸含量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测定了不同时期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越冬幼虫虫体、血淋巴内氨基酸含量,并对影响幼虫抗寒的氨基酸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越冬幼虫体内含有常见的17种氨基酸。从越冬初期至越冬期,氨基酸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各种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同,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和胱氨酸随着温度的下降呈增加趋势。幼虫虫体氨基酸含量增幅最大的为丙氨酸,比越冬初期增加了28.8%,其次是脯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4%和5.4%.其他氨基酸增加不明显;幼虫血淋巴内氨基酸中的丙氨酸、胱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分别比越冬初期增加了94.6%、80.2%和19.6%。因此认为这些氨基酸与低温抗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