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18篇
  免费   973篇
  国内免费   1803篇
林业   1504篇
农学   1495篇
基础科学   848篇
  2888篇
综合类   6589篇
农作物   980篇
水产渔业   982篇
畜牧兽医   1607篇
园艺   585篇
植物保护   916篇
  2024年   133篇
  2023年   314篇
  2022年   581篇
  2021年   644篇
  2020年   654篇
  2019年   729篇
  2018年   524篇
  2017年   789篇
  2016年   908篇
  2015年   865篇
  2014年   899篇
  2013年   996篇
  2012年   1191篇
  2011年   1269篇
  2010年   979篇
  2009年   1015篇
  2008年   807篇
  2007年   939篇
  2006年   670篇
  2005年   561篇
  2004年   428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234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01篇
  1999年   180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27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土壤养分限制因子试验,对比了不同配方施肥条件下东河早藕田间植物学性状、生育期和经济性状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缺氮、磷、钾肥对东河早藕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效果由大到小顺序为氮肥、钾肥、磷肥.针对浙中地区部分土壤缺锌,补施锌肥能促进东河早藕早熟高产.  相似文献   
102.
长期定位施肥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旱作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试验包括4个处理:不施肥(CK)、氮磷配施(NP)、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M)以及长期休闲地(BL)。结果表明:长期持续施肥30年后,在0~30 cm土层,NPM处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潜在矿化碳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分别较CK提高了42.2%、55.9%、40.9%和40.0%(P0.05),NP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与CK差异不显著,潜在矿化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29.1%和20.0%(P0.05),施肥对两种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在15~30 cm土层表现更加显著;与种植作物相比,长期休闲显著降低了土壤潜在矿化碳含量,BL处理较CK降低了20.5%(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潜在矿化碳、微生物量碳以及碳库管理指数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且有机碳组分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处理间变化具有一致性(除NP处理外),两种活性有机碳相对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总的来说,长期持续施入有机肥能够有效地增加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同时增加其活性组分,有助于培肥地力和土壤固碳。  相似文献   
103.
针对当前我国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以及国内外对绿色水电的不同理解,首先提出绿色水电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水电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次,按照科学的原则分别构建绿色水电设计、施工、运营3个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云南某水电工程为例进行设计阶段绿色水电评价实例分析,为我国绿色水电的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辣椒对土壤水分非常敏感,传统的灌溉方式以单一追求高产为目的,对农作物进行大量灌溉,辣椒产量的提高往往伴随品质的下降。为选出能平衡产量和品质的最优调亏灌溉方案,本试验以辣椒为研究对象,以全生育期充分供水(75%~85%θff为田间持水量)作为对照(CK),在3个调亏时期(苗期M、花期H和果期G)分别设置2种调亏程度(轻度水分调亏LS:65%~75%θf,重度水分调亏SS:55%~65%θf)和2种调亏历时(短期调亏:连续亏水4 d,长期调亏:连续亏水8 d),研究不同调亏处理对辣椒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生育期进行调亏灌溉均会减小辣椒株高、茎粗、叶面积及营养器官干物质。与花期和果期相比,苗期水分调亏对辣椒生长指标及营养器官干物质的抑制程度最大,尤其在苗期长期重度水分调亏(MSS-8)下,营养器官干物质最少,较CK下降27.85%。另外,苗期和花期适度的水分调亏有利于提高辣椒生殖器官干物质和产量,其中,苗期短期轻度(MLS-4)、苗期长期轻度(MLS-8)及花期短期轻度(HLS-4)水...  相似文献   
105.
以茄子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细辛(Herba asari)提取物灌根处理茄子幼苗,研究其对茄子黄萎病的抗性、植株生长状况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施用不同浓度的细辛提取物均降低了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作用强度随着细辛提取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略有下降,预防处理明显比治疗处理效果好,4 g•L-1细辛提取物预防处理的防治效果可达86.26%;不同浓度的细辛提取物对茄子幼苗的株高、茎粗、鲜质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表现为促进作用,最佳处理浓度为4 g•L-1。  相似文献   
106.
Cf-2/Rcr3~(pim)基因型番茄不仅能够抵御番茄叶霉菌的侵染,而且对马铃薯金线虫的寄生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为挖掘根结线虫的新抗性资源,本研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测定了Cf-0/Rcr3~(pim)、Cf-2/Rcr3-3和Cf-2/Rcr3~(pim)基因型番茄品系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感性。抗性评价结果显示,Cf-0/Rcr3~(pim)品系对南方根结线虫表现高感,Cf-2/Rcr3-3品系为中感,而Cf-2/Rcr3~(pim)品系则为感病。与Cf-0/Rcr3~(pim)和Cf-2/Rcr3-3基因型相比,Cf-2/Rcr3~(pim)基因型番茄品系虽然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的敏感性略低,但是不能阻止线虫在根系上的大量繁殖,不适于根结线虫的防控应用。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测定长春市6种常见绿化植物净光合速率及绿量,计算出其固碳释氧能力,并运用碳税法及工业制氧成本法计算此6种树木日固碳释氧价值。结果表明:所选6种植物中,京桃(Prunuspersicafrubro-plena)、银中杨(Poplusalba’Berolinensis’L.)固碳释氧能力最强,其日固碳释氧价值最高,火炬树(RhustyphinaNutt)、(Prunusarmeniaca)、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旱柳(salixma㈨dana)固碳释氧能力较弱,目固碳释氧价值最低。  相似文献   
108.
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氮素水平处理对无土基质培彩椒生长及几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以确定甜椒的最佳氮素施用浓度,为今后的甜椒生产的合理施用氮素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氮素含量极大影响了彩椒植株的生长和产量,氮素施用水平为5~15 μmol/L范围内,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增产,彩椒的最佳氮素施用浓度为15 μmol/L.当氮素施用量过低(2.5 μmol/L)和过高(20μmol/L)时对彩椒植株的生长不利.  相似文献   
109.
水分胁迫对荔枝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陈立松  刘星辉 《园艺学报》1998,25(3):241-246
以适应山地栽培的抗旱性强的荔枝品种东刘1号和适应河边栽培的抗旱性弱的‘陈紫’1~2年生盆栽实生幼苗为材料,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荔枝(LitchichinensisSonn.)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分胁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荔枝叶片H2O2和MDA含量,抗旱性强的品种H2O2和MDA含量增加幅度均小于抗旱性弱的品种;(2)水分胁迫下,荔枝叶片POD、SOD、AsA-POD、GR活性和GSH含量上升,CAT活性和AsA含量下降,GP和GST活性变化与品种的抗旱性有关,抗旱性强的东刘1号呈上升趋势,抗旱性弱的陈紫呈下降趋势。与陈紫相比,东刘1号在水分胁迫下仍能维持较高的活性氧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10.
培育高耐湿涝的葫芦品种是一项应对湿害和涝害的重要措施。根据有关文献综述了葫芦科作物在耐湿涝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葫芦耐湿涝野生资源及其进化,基于生理的包括根的形态、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等主要指标与相关分子标记的葫芦耐湿涝鉴定,加快葫芦耐湿涝的选育进程,以及利用基因工程转入包括活性氧清除、胁迫蛋白等在内的外源基因,提高葫芦的耐湿涝性。并对目前葫芦耐湿涝遗传改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