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735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58篇
综合类   46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豫西伏牛山区日本落叶松林的林冠截流降雨、土壤渗透速度和地表径流。结果表明,生长期林冠截流降雨1851mm,截流率为244%,饱和截流量5mm,截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截流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渗透速度在10mm.min-1左右;地表径流系数在11%~20%之间;泥沙流失量75×103kg·hm-2~12×103kg·hm-2;土壤渗透速度、地表径流量随造林整地方式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972.
伊春地区人工长白落叶松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白落叶松林木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人工长白落叶松胸径的连年生长量的峰值出现在16~19a,平均生长量的峰值出现在8~10a,二者在16~18a时相交;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在14~17a时达到生长高峰,在18~20a时与平均生长量相交;落叶松材积的连年生长量在25~30a时出现其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预计与平均生长量在28~33a时相交,可以在18a左右考虑对人工长白落叶松林进行抚育间伐,结合当地的经营目标考虑在28~33a左右进行主伐。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径阶的增大,林木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规律都基本趋于正常稳定。胸径最优生长方程为:y=1.254 6e0.124 7x;树高最优生长方程:y=1.418 7e0.119 3x;材积最优生长方程:y=0.000 09e0.364 4x。  相似文献   
973.
基于连续1年的兴安落叶松树干液流密度和环境因子(光照、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的测定结果,探讨不同时间尺度下树干液流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差异.在月时间尺度上,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显著影响树干液流密度变化,土壤温度单位增加引起树干液流上升0.084~0.123 L·cm-2 month-1;在天时间尺度上,显著影响因子有土壤温度、光照和空气温度,其中土壤温度为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单位增加会导致树干液流上升1.9 ~2.7 mL·cm-2 d-1;在小时时间尺度上,主要影响因子在不同季节不同,但最主要因子多是直接影响地上叶片生理指标如光照和空气湿度,二者单位上升平均分别引起树干液流上升1.239 mL·cm-2 min-1和下降0.0566 mL·cm-2 min-1.随尺度由大到小,对树干液流影响最大的因子有从地下直接与根系水分吸收相关的土壤环境因子向地上直接影响叶片蒸腾的环境因子(光照和空气湿度)转变的趋势.同时,随着尺度增大,与树干液流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数明显下降,且相关系数R2显著提高,长期监测树木耗水可以采用监测环境因子反推的方法,而在小尺度上相同方法可能导致很大误差,最好采用直接测定法.  相似文献   
974.
在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基地建始县,对低产林采伐迹地采用清杂整地,营造日本落叶松、山地杨纯林和两者混交林,对各试验地的林木采取抚育除草、施肥等措施。其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及山地杨混交林10年生的林木平均胸径分别比日本落叶松、山地杨纯林大13.6%、16.1%,平均树高分别大31.6%、21.4%、平均树冠分别大11.8%、14.9%,每公顷蓄积量平均分别多52.8%、73.7%。土壤肥力测定分析:日本落叶松山地杨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N、P、K平均比日本落叶松、山地杨纯林的土壤分别大33.7%、23.9%;27.4%、26.0%;36.0%、40.9%。因此营建日本落叶松与山地杨纯林是较为经济、而生态效果更佳的低产林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975.
2种火烧强度对大兴安岭偃松落叶松林粗木质残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比较了大兴安岭地区的偃松落叶松原始林和2种不同火烧程度森林类型(轻度火烧林、重度火烧林)之间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原始林、轻度火烧林、重度火烧林的CWD蓄积分别为59.92m3/hm2,199.77m3/hm2,217.73m3/hm2,原始林和火烧林之间CWD材积之间有差异,而2种火烧林之间没有差异,说明火灾干扰改变了偃松落叶松林的CWD的组成结构,但是不同的火烧程度对森林CWD的影响程度差不多。原始林和重度火烧林CWD径级大部分为2~20cm,其中立枯木、倒木和伐桩分别占各自总蓄积量的34%,64%,2%和94%,5%,1%,轻度火烧林CWD大部分径级2~10cm,其中立枯木、倒木和伐桩分别占总蓄积量的47%,50%,3%,由此可看出3种不同林型的CWD都集中在小径级的立枯木和倒木中,即小径级的立枯木和倒木是3种林分CWD的主要来源。火烧后偃松落叶松林的蓄积量增加明显,因此可认为火烧可以增加森林CWD的输入量。  相似文献   
976.
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子代遗传增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子代24年生林分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因子,结果表明:不同半同胞家系林木各生长因子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长白落叶松半同胞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具选育潜力。24年生长白落叶松林分胸径、树高及材积遗传力分别为O.6808、0.7178及0.76060根据性状遗传力的大小,以树高...  相似文献   
977.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具有与其他林地不同的独特性质,因此其地表温度变化也呈现特定的规律。本文应用有限元热分析的方法,利用线性单元建立热传导分析模型,对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地表的温度场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分析模型的可行性。表明基于有限元热分析的人工落叶松林采伐迹地地表温度模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以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的更新改造、林木管理以及森林防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8.
本文选择四川盆地的川东北山地、川西南山地、川西高山峡谷区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林、中壮龄林、近熟林,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分结构、郁闭度、密度、蓄积量、生产力等调查和树干解析分析,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胸径连年生长量下降时间的变化,林分郁闭度需要恢复的时间,自然稀疏规律的综合分析,提出抚育间伐技术,并对初植密度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合理间伐的相关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79.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桦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是冀北山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为探讨二者的纯林或混交林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土层越深,土壤容重越大,由大到小依次为华北落叶松林(1.14g/cm~3)、黑桦林(1.03g/cm~3)、落叶松白桦混交林(1.01g/cm~3)、桦木林(0.98g/cm~3),土壤总孔隙度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3.04%)、华北落叶松林(51.84%)、桦木林(51.40%)、黑桦林(51.14%);土壤最大持水量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55.53%)、桦木林(52.81%)、黑桦林(51.33%)、华北落叶松林(48.22%);土壤稳渗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落叶松白桦混交林、桦木林、黑桦林、华北落叶松林。营造华北落叶松和桦木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980.
兴安落叶松林冠截留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兴安岭北部2004年和2005年的定位观测数据,对兴安落叶松林冠截留与降雨量及降水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兴安落叶松林冠的平均林冠截留率在生长季为18.61%,兴安落叶松林冠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在开始降雨时递增的幅度不大。林冠截留与降水强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降雨雨强越小,林冠截留量越大,林冠截留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