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0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455篇
林业   1049篇
农学   142篇
基础科学   194篇
  2026篇
综合类   1368篇
农作物   57篇
水产渔业   54篇
畜牧兽医   465篇
园艺   103篇
植物保护   42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63篇
  2017年   220篇
  2016年   322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389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299篇
  2009年   336篇
  2008年   356篇
  2007年   341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65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41.
马占斌 《青海草业》2010,19(1):39-41,52
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受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影响,自然植被与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植被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类型有一定联系,从而形成该区较为复杂的植被类型。据调查,该地区的主要草地植被类型包括荒漠草原、草原、山地灌丛和高寒草甸,并在该地区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布。在海拔较低的黄河河谷区分布着与黄土高原相连的植被类型;而海拔较高的山地则分布与青藏高原相连的高寒植被,形成独具特色的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942.
土壤斥水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斥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土壤斥水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合理评价斥水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为当前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综述土壤斥水性理论的发展轨迹,展示各主要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阐述影响土壤斥水性的主要因子(火、土壤条件、植被因素),展望土壤斥水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求为国内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从福建省第5次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样地点中抽取落在漳浦县区域的30个样地点,运用GIS和遥感技术提取研究区植被指数(NDVI,VARIg)和地形因子作为自变量,利用三倍标准差法进行异常数据的筛选,并将定性因子量化处理,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研究区的植被盖度反演模型,对漳浦县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从模外抽取26个样地点对模型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反演模型的平均精度达到80.96%,对于快速、精确地实现区域植被盖度反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44.
以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研究徐州市市区地表温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研究表明,徐州市的地表温度存在明显的中心城区高、郊区低的热岛效应。而徐州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则表现为城市中心区总体偏小,植被覆盖较低。除水体外,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越高,地表温度越低,反之,则地表温度越高。  相似文献   
945.
We examined the response of understory plants in mature maple-dominated forests of southern Québec, Canada, following about 30 years of high deer densities, using a deer exclosure experiment. An exclosure and a paired control of 625 m2 each were established on six sites in 1998. An exclosure and a paired control of 16 m2 were added at each of the same sites in 2003 but under a recent canopy gap to determine if light could enhance plant responses. We measured plant richness and abundance,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different plant groups for 8 years in the understory plots and for 3 years in the canopy gaps. Four herbaceous species were also monitored individually in the same plo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were found in plots under forest cover, except for lateral obstruction at 0–50 cm height which was higher in the exclosures. Under canopy gaps, however, tree seedling and total plant abundance were higher in deer exclosures than in control plots. Trillium erectum recovered partially as individuals were taller, had larger leaves and more frequently produced a flower or a fruit in the absence of deer browsing under forest cover. To a lesser extent, Erythronium americanum and Maianthemum canadense also exhibited signs of recovery but were still at the single-leaf stage after 8 years of recovery. In general, the different plant groups exhibited little recovery following deer exclusion,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low light levels that prevailed in the understory of undisturbed maple-dominated forests. The higher latitude of the present study could also contribute to the slow recovery rates of the different groups of plants compared to studies conducted in northeastern USA. Variability among sites and years had an effect on detection of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rends are however appearing over time, suggesting that many understory plants are recovering very slowly following deer exclusion. 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large herbivore–forest interactions on different groups of plants, but also on specific species, and under different latitudes to be fully understood.  相似文献   
946.
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演替中林木对生境利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喀斯特区小生境及其地表着生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喀斯特区小生境分布面积及不同小生境植物的分布现状。不同生境面积比例关系是石面>土面>石沟>石缝>石槽>石洞。在森林群落的自然恢复演替进程中,林木株数密度的变化是从草本群落阶段到灌丛灌木阶段逐渐上升,灌乔过渡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和灌木林阶段基本一致,演替到乔林阶段林木株数密度最大,到顶级群落阶段林木株数密度又出现下降。在森林群落恢复的早期,林木主要占据石缝和土面的小生境,随着演替的进行,对于石面这种严酷的小生境植物也能充分利用。植被在自然恢复演替的早期,喀斯特区小生境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随着演替的进行,生境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在森林群落演替的后期,林中小气候的变化成为植物演替的主要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947.
福建省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安溪云中山自然保护区植被资源的现状,系统介绍了该保护区主要植物群落类型及其物种组成。发现该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但其植被垂直带谱出现较为明显交错镶嵌现象,尤其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有着相同的垂直分布范围出现重叠,表明了地带性植被的优势地位正在被以人工经营的针叶林所取代。因此,以植被为主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当成为今后保护区研究和建设的一项重点,使其特有的生产力得到充分发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48.
上高台林场对林草植被退化严重的山地阳坡实施围封禁牧,经过6年观察,与立地类型相同的未围封区相比较,围封区能在3年内使植被更新复壮,而且提高草本物种多样性。因此围封禁牧是山地阳坡恢复植被的有效措施。初步认定适宜围封周期为5年。  相似文献   
949.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繁多,植物资源丰富,部分地段植被属于植物群落演替的顶极阶段。经过调查分析,该区地带性植被为油栎类、槭类和山杏等乔木树种组成的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同时存在4种植被型和7种植被亚型10个群系20个群丛,体现出由温带草原向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在分析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50.
雾灵山植物生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雾灵山19个代表性植物群落6、个植被类型及全山植被的生活型和生活型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植物生活型与生存环境的关系。雾灵山全山植被总生活型是:高位芽植物18.67%,地上芽植物2.84%,地面芽植物39.6%,地下芽植物22.09%,1 a生草本植物16.8%。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地下芽植物次之,高位芽植物和1 a生草本植物接近并列第三,地上芽植物极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