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3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727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33篇
  316篇
综合类   1129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40篇
园艺   58篇
植物保护   1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85篇
  2008年   170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对广西柑桔研究所等单位20世纪60-80年代在广西贺州姑婆山调查到的野生皱皮柑、野生元橘(Sinoetrus chuaua Tseng)进行了复查及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除了搜集到原来报道的柑橘资源外,在姑婆心海拔高度864m-976m处发现新的野生皱皮柑群落及在姑婆肚海拔603m处发现新的野生元橘群落分布。  相似文献   
992.
山地小气候模型在帽儿山地区气候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地小气候模拟模型(MTCLIM)对帽儿山地区气候进行了模拟,由已测数据作为输入变量,对帽儿山张家沟集水区2002年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降水量、蒸散发等进行了模拟估算,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年积温低于低海拔地区,符合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降低的一般规律;最冷月均温、最热月均温分布规律与积温的分布规律相吻合,它们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植被因素的作用,潜在蒸散量略有不同。用帽儿山气象站1989—2001年实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两者数据基本符合。将MTCLIM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垂直递减率,运用Kringing方法对气象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布的模拟,不仅可以了解温度、降水、辐射等因子的分布情况,还可以为生态学过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植被动态模型提供气候数据支持,揭示森林植被变化的动态过程,实现森林景观与功能的耦合。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了解西藏色季拉山优势树种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养分状况,为森林管理及采伐迹地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急尖长苞冷杉林地及其采伐迹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化学计量比(C/N、C/P、N/P)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对其0~10,10~20,20~40,40~60,60~100 cm土层的pH和8种养分(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土壤肥力限制性因素及土壤综合肥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pH为4.35~5.70,均为酸性土壤。(2)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及水解氮含量总体上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其他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不统一;不同养分含量在各土层间的差异性略有不同;除全磷、全钾外,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分别为57.19,2.17 g/kg和723.47,22.86,247.83,744.30 mg/kg,采伐迹地中分别为46.50,1.67 g/kg和557.80,10.55,87.87,188.03 mg/kg,均表现为急尖长苞冷杉林大于采伐迹地。(3)除土壤C/N外,急尖长苞冷杉林的土壤C/P(101.64)和N/P(6.15)均高于采伐迹地(55.29和3.05),且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的化学计量比均高于中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其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及其采伐迹地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45和0.50 g/kg,均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中的较缺水平(0.4~0.6 g/kg)。(4)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334%,分别为39.534%,26.347%和13.453%,依次受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和速效钾、缓效钾及全磷、速效磷的影响;急尖长苞冷杉林内0~100 cm土层土壤肥力指数均值(0.552)大于采伐迹地(0.278),各土层土壤肥力指数亦均高于采伐迹地。【结论】采伐森林会对土壤肥力造成负面影响,因此采伐过后要及时进行更新恢复,全磷是其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994.
为了解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级洞巢鸟类在繁殖期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于2019年,在云南紫溪山安放了42个人工巢箱。通过调查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发现42个巢箱共有16个巢箱分别被栗臀?(Sitta nagaensis)、大山雀(Parus cinereus)、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利用,其中栗臀?利用4个,大山雀利用4个,绿背山雀利用8个。大山雀和绿背山雀以B号巢箱和C号巢箱为选择对象,而栗臀?以A号巢箱和B号巢箱为选择对象。 同时,绿背山雀利用的两个巢箱出现了二次利用现象。本研究对扩大紫溪山次级洞巢类益鸟种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为弄清安徽省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昆虫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分别于2007年7月、2008年8月和2017年6月对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罹病昆虫标本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标本312份,分离得到昆虫病原真菌248个菌株,经鉴定隶属于6科10属23种。其中棒束孢属Isaria为优势属,共分离出6种170株,菌株相对多度为68.55%,优势种群为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uipe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斜链棒束孢I. cateniobliquus。由此表明,万佛山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年份夏季昆虫病原真菌物种丰富,多样性指数较高,7月份和8月份采集的昆虫病原真菌菌株多于6月份,但6月份采集的昆虫病原真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996.
采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2017年的林地变更数据,乔木林和疏林地采用IPCC法,灌木林采用缺省值法,研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植被的生物量、碳储量和碳汇价值.结果表明:①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339.71万t,总碳储量为170.23万t,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9.73 t·hm-2,碳密度为9.8...  相似文献   
997.
祁连山低云量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祁连山区周围34个测站,1961—2000年历年1—12月平均低云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低云量与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云量变化与气温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平均气温升高1℃的情况下,祁连山区年平均低云量减少1%—6%,其中祁连山东南部减少最多达22%,而柴达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增加10%—40%。低云量对气温响应较好的区域秋、冬季是柴达木盆地,春季是祁连山区,夏季是河西走廊地区。  相似文献   
998.
文章对长白山区栎松口蘑子实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分离、培养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达50%,菌肉与菌柄基部为15%,菌柄中上部外缘与中央为10%;栎松口蘑菌丝生长在17~22℃(室温)2、4℃、26℃梯度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基以E配方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999.
缙云山5种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浩宇  王子芳  陆畅  陈仕奇  王富华  吕盛  高明 《土壤》2021,53(2):354-360
为揭示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分配特征,以该地区5种植被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竹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各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土壤碳库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SOC和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及分配比...  相似文献   
1000.
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蝶类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蝶类名录,该地区蝴蝶共9科,73属,120种。其中凤蝶科6属14种,粉蝶科6属12种,斑蝶科2属2种,眼蝶科8属17种,蛱蝶科19属29种,灰蝶科17属27种,弄蝶科13属17种,绢蝶科和喙蝶科为单属单种。其中有1种为江苏省新记录。根据调查结果,对蝶类的区系结构进行了分析,该地区蝴蝶以东洋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