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0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632篇
农学   218篇
基础科学   41篇
  96篇
综合类   1071篇
农作物   145篇
水产渔业   114篇
畜牧兽医   141篇
园艺   151篇
植物保护   5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4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以桑树品种‘强桑1号’为试材,进行叶面喷施5个浓度(A~E处理依次为2.5、5.0、10.0、15.0、20.0 g/L)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CK(蒸馏水)处理,分析不同处理对桑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使用处理后桑叶喂食家蚕,分析处理后桑叶对蚕茧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的单株枝条长、叶长、净光合速率、桑叶产量、全碳含量、全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在处理C时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20.12%、24.71%、18.37%、32.99%、20.69%、21.00%、24.88%和42.82%;桑叶的叶宽、叶面积和全氮含量在处理D时达到最大值,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19.87%、45.06%和19.55%。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在处理C时达到最大值,分别比CK提高了11.64%、25.64%和11.42%。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的各处理排序为C>D>E>B>A>CK,其中处理C(10 g/L)对桑树枝条的生长、桑叶的产量和品质、蚕茧质量和品质的促进效果最佳。综上,适当浓度的银杏外种皮提取液处理能够显著促进桑树枝条的生长,提高桑叶产量与质量,喂食处理后的桑叶获得的蚕茧产量和品质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992.
旨在了解AraC家族转录调控因子 lmo2672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M)生物被膜(BF)形成的影响。根据同源重组技术构建LM-△ lmo2672基因缺失株,利用结晶紫染色法比较LM EGD-e和LM-△ lmo2672在不同温度、渗透压、H_2O_2和胆酸盐环境中BF形成量的差异;通过qRT-PCR分析上述不同应激环境中BF相关基因相对转录水平的变化。研究结果证实:与LM EGD-e相比,LM-△ lmo2672在4℃,30℃,5%NaCl,8%NaCl,5mmol/L H_2O_2和0.3%胆酸盐培养环境中BF形成量显著降低;在37℃LM-△ lmo2672 BF形成能力极显著降低;在不同应激环境中,LM-△ lmo2672 BF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研究结果表明, lmo2672基因在LM BF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揭示银杏种子生长发育对矿物质养分的需求规律,研究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银杏种子中N、P、K、Ca、Mg等矿质营养元素含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银杏种子中N、P、K、Ca、Mg元素的含量随时间呈从高到低的规律性变化,但不同元素间变化的幅度不同,整个生长季4月底至5月下旬和5月下旬至6月上旬银杏种子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化较大。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各有其特点。同一时期正常发育种子和脱落种子中营养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  相似文献   
994.
银杏嫩枝分别用ABT新剂型生根粉(6、7、8号)20×10-6、50×10-6、100×10-6浓度水溶液浸泡处理扦插育苗试验结果,处理扦插苗平均成活中均比对照高,其中以6号50×10-6、100×10-6和7号100×10-6浓度处理有顶芽、粗0.3cm以上的插穗为宜,平均成活率最高,为86.9%,最好为100×10-6浓度,成活率均达100%。  相似文献   
995.
银杏叶黄酮含量比色测定影响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芦丁比色法测定银杏叶黄酮含量的影响因子-样品杂质分离,显色温度,显色时间,显色剂用量等进行了系统试验筛选,确定适宜的测定方法为:风干碎样经乙醚脱色甲醇抽提纯化的沸水溶解液先后用0.5ml5%NaNO2,0.5ml10%,Al(NO3)3,2ml4%NaOH于30℃显色,10~60分钟内于波长510nm处测定。  相似文献   
996.
中华绒螯蟹家系定向构建与定向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华绒螯蟹3个群体:“苏蟹一号”F4代选育群体、长江野生群体和沿海河口野生群体及其4大类杂交组合,通过笼式和坑式定向交配设计,实现了规模化定向构建中华绒螯蟹全同胞家系和父系半同胞家系。坑式交配采用亲蟹1雌1雄,共定向构建9个全同胞交配土坑;笼式交配采用亲蟹3雌1雄,共设置交配网笼17个。至2009年4月,经过越冬暂养,其中坑配亲蟹的抱卵率及越冬成活率达100%,笼配49只雌蟹获抱卵蟹亲蟹为45只,越冬成活30只。为尽量减少由于繁育条件不一致造成的各家系间的环境偏差,使每个家系幼体培育阶段的条件尽量保持一致,共选择抱卵蟹26只进行育苗。采用面积2×667 m^2室外土池6只,选择6只坑配抱卵蟹,按照一池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天然海水土池生态定向育苗;采用3 m×2 m×1.5 m聚乙烯网箱20只,选择20只笼配抱卵蟹按照一箱一只设计,进行室外土池网箱定向育苗。通过规模化培育,最终成功构建20个中华绒螯蟹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6个,共培育家系蟹苗280万只。  相似文献   
997.
中国蛤蜊的家系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于2008年7月,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中国蛤蜊家系(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A1、A2、A3……G1、G2、G3),并对各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蜊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大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 就其生长而言,不同发育阶段各家系的个体大小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受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及雄内雌间作用的影响。幼虫浮游期,G1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10.04±1.67 μm•d-1;A2壳长最小,生长速度为6.07±1.32 μm•d-1。幼虫匍匐期,B3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为29.93±3.67 μm•d-1;D1生长最慢,其生长速度为16.72±2.73 μm•d-1。稚贝期,G3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83.14±5.85μm•d-1;A2、A3的壳长较小,其生长速度分别为57.78±5.44μm•d-1,55.86±4.48μm•d-1。就其存活而言,幼虫浮游期,A2、C1、E3、F2、G1、G2的存活率较高(>85%),B2、D1存活率最小(<35%);稚贝培育期,G1存活率(70.40%)最高;A1(23.40%)、C2(20.90%)、F1(19.30%)的存活率较低。变态期间,各家系的生长速度不同,G1、G3生长速度分别为7.94±1.53 μm•d-1、7.96±1.52 μm•d-1;D1生长速度最小,仅为5.23±0.75μm•d-1。各家系的变态率不同,B1、E1、G2变态率均在80%以上,E2(41.24%)、F1(43.25%)变态率较低。各家系的变态规格存在差异,随着变态时间的延长变态规格小型化;G1、G2、G3变态规格最大(240μm),变态时间最短(13d);D1变态规格最小,仅为226.65±5.65μm,变态时间最长(17d)。综合各家系生长、存活等早期表型性状,G3生长最快,F2存活率最高,G1产量最高,可进一步作为中国蛤蜊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998.
本实验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和苗种标准化培育方法建立16组金鳟(Oncorhyncus mykiss)日本品系全同胞家系。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分析不同家系不同时期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不同时期各组家系间平均体长、体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在5月龄阶段,J7家系增重最快,绝对增重率比全部家系的均值高38.83%,比增重最慢的家系J25高98.66%,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9月龄阶段,J7家系增重最快,绝对增重率比全部家系均值高25.93%,比增重最慢的家系J27高85.37%;12月龄时,J7家系增重最快,绝对增重率比全部家系均值高27.68%,比增重最慢的家系J25高58.27%,但不同月龄阶段各组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及体重值排序并不一致;金鳟日本品系个体体重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体长性状的变异系数,1月龄、5月龄、9月龄、12月龄体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34%、30.60%、27.91%、27.06%,体长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4%、10.31%、9.91%、9.40%。在整个生长测量过程中,J7、J11、J15三个家系,无论是体长还是体重都表现出较优的生长速度和增长量,生长优势明显,可以判断J7、J11、J15家系为优秀家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的选育提供了良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999.
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选育群体肌肉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罗氏沼虾选育新品种——“南太湖2号”与非选育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及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肌肉中粗灰分含量与非选育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P<0.05),肌肉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显著低于非选育群体(P<0.05);“南太湖2号”和非选育群体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测定出含有17种氨基酸,其构成比例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的标准。“南太湖2号”的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计算结果,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异亮氨酸;“南太湖2号”肌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二十碳五烯酸(EP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分别为41.34%?0.54%和28.09%?0.45%,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P<0.05);ω3PUFA含量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P<0.05),而ω6PUF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结果说明,罗氏沼虾“南太湖2号”的营养品质明显优于非选育群体。  相似文献   
1000.
日本落叶松家系对树高生长模型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湖北省建始县长岭岗林场 15年生日本落叶松子代测定林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家系间优势高的生长变异 ,家系对树高生长模型参数影响的显著性检验 ,并构建了日本落叶松家系树高生长模型。研究表明 ,同一立地不同家系的树高—年龄关系为多形曲线 ,不仅渐近线存在显著差异 ,而且曲线的形状也发生改变 ,应采用不同的生长模式来描述其树高生长过程 ,优势高生长是环境差异和遗传变异的树木表现型的综合反映 ,树高生长潜力 (立地指数 )随着遗传改良材料的应用而增大 :Schumacher和Richards方程对模拟日本落叶松幼龄阶段不同家系的优势高生长过程均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家系间优势高的差距随年龄而增大 ,且家系间连年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