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1篇
  免费   242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林业   523篇
农学   230篇
基础科学   25篇
  746篇
综合类   1689篇
农作物   25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276篇
园艺   486篇
植物保护   393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260篇
  2019年   203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47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9 毫秒
991.
西澳粘滑菇在尾叶桉上的菌根合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经特殊培养的西澳粘滑菇菌种,人工接种在尾叶桉幼苗根部,35d后有60%的幼苗根部都长出1~2个子实体,经鉴定,该子实体为原接种菌。菌根感染率检查结果表明,有80%幼苗形成菌根。生长8个月的幼苗其平均树高比未接种苗增加52.2%,地径增加29.4%,地上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68%及214.3%。西澳粘滑菇不仅在华南地区桉树上可以完成菌根合成,而且对幼树生长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是华南地区桉树的优良菌根菌。  相似文献   
992.
ABSTRACT

During 2008–2011, model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the Joni?k?lis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Lithuanian Research Centre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on a clay loam Endocalcaric Endogleyic Cambisol. The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the comparison of various postharvest practices (mineral nitrogen fertiliser alone or together with a bioactivator Penergetic k, livestock slurry, red clover biomass and straw incorporation in the soil by a stubble cultivator at a 10 cm depth) on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itial (nine-month period) decomposition of winter wheat straw. During this period, straw mass decomposition intensity was 20.7–29.1%, carbon (C)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by 6.5–22.8%, while an increase in nitrogen (N) by 1.1–2.2 times was observed. The highest straw decomposition rate was recorded when after straw incorporation autumn was warm and humid. That year straw mass C to N ratio (C/N) was 38–46. Under less-favourable autumn conditions, the highest decomposition of straw was achieved, having applied mineral N (with and without Penergetic) and livestock slurry and having incorporated the straw in the soil (C/N = 40–55). A slower decomposition rate was observed for the straw spread on the soil surface with mineral N addition or on undersown red clover.  相似文献   
993.
将栽培料大量堆制,并控制适宜堆湿、堆温、翻堆和时间,诱使料中杂菌由休眠的孢子体转变为营养生长体,降低杂菌细胞对高温的忍耐力,再行一次短时常压灭菌,把料内杂菌一次杀灭.这样将灭菌过程分为诱发与杀灭二个阶段,这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栽培料灭菌法——堆制诱发灭菌法.用之于生产,是解决目前平菇发菌阶段杂菌污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4.
种带真菌对结缕草种子发芽和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颜霞  韩建国  李寿田  于娇一 《种子》2006,25(10):16-19
采用孢子悬浮液法将从结缕草上分离得到的种带真菌菌种进行回接,测试不同种带真菌对结缕草发芽和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多数种带真菌显著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抑制了种苗的生长,使死种率显著上升,其中,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禾生皮司霉(Pithmyces graminicola)、橡胶平脐蠕(Bipolaris heveae)、嘴突突脐蠕孢(Exerohilum rostratum)、白粉寄生菌(Ampelomyces sp.)、狗尾草平脐蠕孢(B.setariae)、茎点霉(Phoma sp.)、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等对结缕草种子和种苗的危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995.
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拉丁学名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十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拉丁学名进行了讨论.这些学名,有的为裸名,有的为同物异名,有的值得再商榷,但这些名称目前在国内使用很普遍,故提出来加以讨论和订正,以期引起注意,避免混乱.例如文中对我国的白杨锈病病原菌学名改用Melampsoraaecidioides plowr以取代M.magnusiana Wagn和M.rostrupiiwagn的建议,希望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996.
本研究对河南洛阳和山东菏泽五个采样点的五个牡丹品种的AM菌根自然侵染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牡丹品种均有菌根侵染,但其AM菌根的自然侵染率因品种、立地条件而异。在五个采样点中,以菏泽赵楼牡丹园的自然侵染率为最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品种中,‘凤丹’的自然侵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7.
食用菌菌糠再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菌糠再利用技术问题,对不同菌糠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对菌糠替代部分木屑、棉籽壳和麦麸栽培食用菌的效果,以及施用菌糠有机肥对脐橙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菌糠可替代木屑、棉籽壳和麦麸作为培养料,栽培秀珍菇、金福菇和鲍鱼菇的生物效率分别达到64.95%、84.65%和70.49%,与CK差异不显著;施用菌糠有机肥的脐橙平均产量比CK增加5.54kg/株,达到极显著差异,并可提高脐橙的品质,改良果园土壤的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食用菌菌糠的再利用技术对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植物提取物减少油菜种子带菌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邱军  胡晋  宋文坚 《种子》2003,(5):1-2
采用冰冻法研究了十种不同植物提取物对油莱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真菌生长的影响,发现多种植物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油莱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真菌的生长,其中韭菜、辣椒和未灭菌大蒜提取液能完全抑制油莱种子表面和种子内部真菌的生长,可初步选为油莱植物型种衣剂中化学农药杀菌剂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999.
为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乳制品中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产生菌,以便评估乳制品中OTA污染的潜在风险,根据已阐明的O TA生物合成途径,选择与O TA产生有关的卤化酶基因区域设计兼并引物,建立针对OTA产生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对1...  相似文献   
1000.
指出了根际环境是根系和土壤相互耦合的生态和环境界面,对根际环境在污染修复过程中的研究成为当前土壤学和土壤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总结了根际环境内根系和根系分泌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吸收、降解、固定的生态功能;根际环境内的细菌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氧化一还原以及趋化性作用;根际环境内的菌根真菌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屏障及螯合作用;根际环境内的土壤动物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破碎、分解、消化和富集作用,并探讨了应该加深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