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8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74篇
林业   206篇
农学   393篇
基础科学   32篇
  81篇
综合类   1123篇
农作物   48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96篇
园艺   110篇
植物保护   7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134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静电雾化喷头中喷针排布方式的设计与优化对提高农药雾化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为目标文中对特定参数的静电雾化喷头提出了3种喷针布局方式,建立多针喷嘴为平板电极电场求解模型,以Ansoft Maxwell电磁场分析软件为工具,获得了3种静电雾化喷头周围平面电场强度分布云图以及特殊路径电场的分布曲线,针对电场分布更优的排布方式进一步对喷针的排布密度进行了仿真,并对6种喷针布局的喷头进行了水溶性溶液的静电喷雾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正方形阵列、六边形阵列相比,选择圆周阵列且采用更小的分布半径能够产生更好的液滴粒径分布,考虑到实际应用,过于紧密的排布会产生的过小针距,这将容易使针尖周围的空气击穿从而影响雾化过程,故采用半径为6 mm的圆周阵列方式最为合适,该试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2.
以平作栽培为对照,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垄作沟灌栽培条件下玉米/针叶豌豆、马铃薯/针叶豌豆和油葵/针叶豌豆3种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沟灌栽培5~25cm土层的日均地温较平作提高0.87~0.95℃,随土层加深,土壤增温效果先递增后递减。玉米/针叶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5 795.3kg/hm2和22.94kg/hm2.mm,比马铃薯/针叶豌豆和油葵/针叶豌豆提高9 273.3kg/hm2和8 717.7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55kg/(hm2.mm)和10.87kg/(hm2.mm)。垄作沟灌栽培产量比平作栽培增加1 649.4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11kg/(hm2.mm)。从增产节水角度来看,玉米/针叶豌豆垄作栽培模式最优、平作栽培模式其次。  相似文献   
53.
基于量子神经网络的马铃薯早疫病诊断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丹  谭峰  许少华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6):174-178,183
针对马铃薯早疫病智能诊断,将量子计算的态叠加方法和神经网络计算的自适应性结合,提出了将量子神经网络作为马铃薯早疫病诊断模型.该模型隐含层采用多个量子能级的激励函数叠加的量子神经元,有效地解决了病害诊断中模糊决策,在给出的学习算法的训练过程中自适应地确定样本特征数据中的不确定性.此算法能够较好地避免传统神经网络在训练过程中易出现局部极小值的弊端,提高了网络学习速度.仿真结果表明:量子神经网络在马铃薯早疫病诊断中,诊断正确率达到96.5%.  相似文献   
54.
鄂薯和华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是由湖北恩施中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和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选育而成的品种.鄂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大多为中晚熟品种,适合西南山区种植;华薯系列马铃薯品种多为早熟品种,适于华中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区种植.研究对2个系列品种部分晚疫病抗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检测,同时对几个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NP位点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55.
玉米苗枯病抗性鉴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玉米种子培养液对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和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胚根、胚芽生长抑制率作为玉米苗枯病抗病鉴定指标,并与21个杂交玉米种苗枯病田间发病率进行相关分析来验证其准确性.结果表明,串珠镰刀菌毒素对玉米胚根、胚芽生长抑制率与玉米苗枯病田间发病率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0.919.该两种方法结果准确,可以作为玉米苗枯病抗性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56.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控制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27.75%猎霜(福美双-多抗霉素)WP对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最好,在试验点的产量居第一,比对照增产46.42%,方差分析达到极显著水平;50%富帅得悬浮剂(氟啶胺)和华药方方(47%春雷.王铜)WP对晚疫病的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比对照分别增产42.85%和37.5%。  相似文献   
57.
采用田间喷雾施药,在陕西省榆林市进行了马铃薯早疫病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不同药剂混配的防效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对早疫病有抑制作用,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苯酰锰锌+精甲霜锰锌、吡唑醚菌酯+枯草芽孢杆菌、代森锰锌+ 氟噻唑吡乙酮药剂组合对早疫病防效较好,防效分别为74.2%、70.3%、67.6%,兼有防控晚疫病作用,建议推广使用;丙森锌+烯酰吗啉、苯酰锰锌+精甲霜锰锌、氟啶胺+氟菌·霜霉威、嘧菌酯+噁酮·霜脲氰处理的防效较差,依次为:58.9%、54.6%、50.8%和50.5%。  相似文献   
58.
为了解不同杀菌剂及施药次数对小麦赤霉病所造成的真菌毒素防控效果及所用杀菌剂带来的潜在安全问题,对信阳、襄阳两地区小麦主栽品种连续两年分别喷施不同种类、不同次数的杀菌剂,通过LC-MS/MS测定小麦中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各杀菌剂残留量,分析不同杀菌剂对小麦中DON累积量的影响,并对小麦籽粒中杀菌剂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50%多菌灵WP、25%氰烯菌酯SC、25%咪鲜胺EC、70%甲基托布津WP)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小麦中DON含量。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小麦中DON含量呈下降趋势(除多菌灵外)。喷施50%多菌灵1次小麦籽粒中DON含量明显增加,较对照增加7%(信阳)、18%(襄阳),当喷施次数增加至2、3、4次,籽粒中DON累积量分别降至对照的55%~65%、24%~39%及20%~27%。25%咪鲜胺EC喷施3次后籽粒中DON含量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继续增加喷施次数,DON含量并未显著降低。25%氰烯菌酯SC对DON防控效果最佳,喷施1、2、3、4次小麦籽粒中DON毒素降至对照的42%~58%、29%~49%、12%~21%及6%~10%。喷施70%甲基托布津WP对籽粒中DON的影响与25%氰烯菌酯SC效果相差不大,喷施4次可使DON降至6%~12%。4种杀菌剂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均随施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多菌灵的残留量最大,当施药4次后,信阳、襄阳两地小麦中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502.54μg·kg~(-1)、547.38μg·kg~(-1),均超过国家粮食安全限量水平,而其余三种农药残留量较低,均在安全限量范围内。研究结果还发现,小麦籽粒中的杀菌剂残留量与毒素DON的累积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施药次数与其残留量成正相关关系。因而,长江流域及江淮地区等小麦赤霉病易流行地区,建议于小麦扬花期及时喷施2~3次防控效果良好的杀菌剂,既能达到防控真菌毒素污染又可避免杀菌剂残留过高带来的安全隐患,以保证小麦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59.
为了明确本实验室前期分离得到的一株核桃细菌性疫病菌Xaj DW3F3的相关特性及其与寄主内生菌的竞争能力。对该病原细菌进行了显微观察、生物膜形成测定,不同培养基上多糖和色素含量,以及18项生理生化指标测定。通过毛细管法和滴落法观察其趋化作用,并测试其与寄主内生菌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病原菌DW3F3为杆状、极生鞭毛、有运动性并能形成生物膜。其在YPGA、King’B 和N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产生多糖和色素较多。病原菌有较强的耐盐性,致死温度达60℃,对纤维素和淀粉都有较强的分解能力,对NaCl和寄主叶片表现出一定的趋性。在其与核桃叶部内生菌的共培养中表现出一定竞争优势。该病菌菌DW3F3有树生黄单胞菌核桃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juglandis,Xaj)的基本特征及致病相关特性,这些特征可能与其致病性强及病害难以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60.
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对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稻-鸭-鱼共栖生态系统中纹枯病发病高峰期的病株率为16.07%,比对照的病株率76.37%低60.30%,控制效果达79%。对照区、稻-鱼区和稻-鸭-鱼区三者的感染系数分别为σ=212.106 1、σ=23.945 8和σ=8.352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