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85篇 |
免费 | 71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7篇 |
农学 | 34篇 |
基础科学 | 70篇 |
209篇 | |
综合类 | 198篇 |
农作物 | 14篇 |
水产渔业 | 10篇 |
畜牧兽医 | 29篇 |
园艺 | 23篇 |
植物保护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16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49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Ni64Si15B21非晶合金条带在250℃不同退火时间下的结晶度进行了测定。得到了结晶与度火保温时间呈抛物线关系的实验规律。 相似文献
52.
帽儿山虚拟林相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罗传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5):40-43
应用帽称山林场1999年的遥感调查结果建立了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优势树种的分布图以及虚拟林相。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信息载体,将森林资源信息更形象、直观、动态地反映给使用者,使其既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又能方便、快捷地查询各种信息。帽儿山虚拟林相建立的结果表明,森林资源信息也可以在微型计算机上表达和处理。 相似文献
53.
荒漠化程度评价高光谱遥感信息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用国产高光谱分辨率成像光谱仪系统数据对荒漠化评价建立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对荒漠化评价因子中的主要定量因子 (植被盖度、生物量和土壤含水率 )进行了定量反演 ;对难于进行定量计算的评价指标 ,先通过目视解译获得各因子的编码图 ,分别进行影像化后参加荒漠化程度评价遥感信息模型计算。通过每个像元都可获取全部评价因子的指标值 ,在现有的荒漠化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建立以像元为单位的荒漠化程度评价的定量化遥感信息模型并输出荒漠化程度分布图。结果表明 ,用高光谱数据定量反演荒漠化地区植被生物量、盖度和土壤含水率是比较可靠的。当反演区域内灌木和草地同时存在时多项式模型的精度要明显高于线性模型 ;当植被类型单一时 ,模型即为较高精度的线性模型 ,但模型的应用地域范围受到限制 ,只能分块进行计算。因此 ,在只有灌木和草地的区域用多项式模型反演会提高效率。土壤含水量的反演方法适合于地形平坦、植被比较稀疏的条件。但研究发现 ,基于土壤热惯量的含水量模型具有一定的抗植被干扰能力。荒漠化程度评价的遥感信息模型的精度主要取决于现有荒漠化评价的方法 (即评价指标是否科学合理、专家给定的权重和等级标准是否客观 )以及各指标数据的获取精度 相似文献
54.
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的彭阳县为研究区,以1∶50 000比例尺的数字高程模型(DEM)、2014年资源三号高清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正负地形、剖面曲率、坡度和地势起伏度、地貌类型,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自动提取划分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和沟谷塬区5类地貌部位。结合资源三号高分影像等数据对自动提取的地貌类型进行修正,将自动提取的地貌部位进行实地验证,分析研究区地貌部位及景观格局与生态恢复措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运用DEM地形分析方法可以自动提取彭阳县的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沟谷塬区等地貌部位;彭阳县5类地貌部位的面积大小为梁峁顶梁峁坡沟坡沟底沟谷塬区,地貌类型面积以梁峁顶和梁峁坡为主;不同地貌部位生态恢复措施景观配置不同,依据自动提取的研究区地貌数据,继续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合理布设生态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55.
基于热平衡法检测植物茎流传感器的标定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植物茎杆的茎流量是植物重要的生理信息之一,该文主要是对基于热平衡法的植物茎流传感器进行标定试验的研究,通过标定试验,测试了茎流检测装置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计算出传感器输出值与茎流量有很高的决定系数R2=0.96~0.97,分辨率为1×10-3 g/min,精度为±3%。因此参照标定试验,可以较准确地获取植株茎流速率,进而可以反映出植物的蒸腾及需水状态信息,并据此可以为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控、节水灌溉等提供有效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56.
地形是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子,特别是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景观中地形条件成为大尺度景观空间分布格局的决定因素。以地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SPOT遥感影像、1:1万地形图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通过对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DEM分析,得到各地形分级单元的土地利用景观指数,并对流域土壤侵蚀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与高程、坡度和坡向有一定的相关性,岔口小流域整体土壤侵蚀风险处于中等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57.
58.
基于DEM的阳江农场地形特征信息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ArcG IS 9.2为软件平台,以阳江农场1∶50 000地形图为基础生成水平栅格分辨率为25 m的DEM,并提取了部分宏观和微观地形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农场属于低海拔地区,主要以平坦地形为主,大部分地区地表粗糙度及高程变异系数较小;大部分土地资源较好,南、北坡向的土地面积略有差异,研究区地表起伏不大,且多为平坡,应注重对地力进行维护,防止水土及养分流失;应进一步研究栅格图最佳分辨率,以提高地形因子分析精度;有必要结合实际调查状况,对相应地貌特征处理结果进行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59.
Mohsen Bagheri Bodaghabadi M.H. Salehi José A. Martínez-Casasnovas J. Mohammadi N. Toomanian I. Esfandiarpoor Borujeni 《CATENA》2011
Topography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s and their properties, especially in hilly lands, and related data are easily available, measurable and recognizable from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To our knowledge, little attention has previously been paid to the effect of DEM attribute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s, using ordination method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pographical properties derived from DEM and soil distribution and to discuss their applicability in Digital Soil Mapping (DSM).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the Borujen area of central Zagros, Iran. A total of 13 plots (each one of 6.75 ha) were set up to calculate the percentages of the dominant soil series. Fifteen DEM attributes, including slope, aspect, curvature, maximum and minimum curvature, planform curvature, profile curvature, tangent curvature, wetness index, power index, sediment index, area solar radiation, direct radiation, diffuse radiation and direct duration were also comput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was used to summarize the data set and to evaluate the expected relationships. 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 that there was a relatively strong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ils' series distribution and topographical properties. The DEM attributes that best related to the first axis were maximum curvature, slope and sediment index, all of which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ed, and wetness index, direct duration and minimum curvature, all of which were negatively related. The second axis showed a negative trend with wetness index, direct duration and aspect, and a positive trend with sediment index and slope. These gradient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irst three canonical axes and explained 71.8% of the total variance of the soil series. The residual variance (28.2% of the total variance) was related to other soil forming factors, like parent material and vegetation cover, which were not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Considering that DEMs are still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topographical factors in a region should help us to identify soils and their properties better and enable us to apply these derivates as input data in DSM. 相似文献
60.
基于DEM的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耕地优先,兼顾园、林、草用地"的原则,进行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烟台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东省烟台市为研究区域,以DEM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海拔高度、坡度、地表起伏度,结合有效土层厚度因子,确定最佳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成耕地、园地、林草地的适宜性等级分布图,最终得到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等级的空间布局。[结果]与烟台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烟台市目前的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33%,大于适宜性耕地面积;实际园地面积小于适宜性面积;林草地的实际面积略小于适宜性面积。[结论]烟台市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