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48篇
  19篇
综合类   303篇
农作物   2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掌握厚朴不同种源苗期苗高、地径的生长规律及物候期参数和生长参数特征,为厚朴幼苗生产管理和优良种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对15个不同种源及2个种源区厚朴幼苗在苗期的生长状况进行连续观察,并用Logistic方程对其生长动态过程进行拟合,获得苗高、地径、物候期与生长特征参数。【结果】厚朴不同种源间苗高生长节律基本一致,速生期起止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和线性生长持续期最多分别相差21,22和18d,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55%以上,该时期为幼苗生长的关键期;种源间幼苗地径的线性生长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线性生长末期、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地径与后三者及苗高呈极显著相关,线性生长始期和线性生长末期共同决定线性生长期和线性生长量。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线性生长期比种源B区长15d左右,种源A区厚朴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的最大线性生长速率、线性生长速率和线性生长量均高于种源B区。【结论】用Logis-tic方程可以拟合厚朴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建议在幼苗线性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延长该生长期,促进线性生长量,提高线性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42.
本文描述了芦笋两个品种花的形态,用体视显微镜观察了芦笋品种玛丽华盛顿的雄花、雌花、两性花和芦笋品种UC72雄花、雌花、变异雌花。我们比较了这些花的主要特征,发现一些显著的差异,可能两性花是雄花与雌花的中间类型,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43.
巴戟天水溶性多糖分离纯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水提醇沉工艺获得了巴戟天粗多糖MOP,用离子交换柱层析方法对粗多糖进行了分级纯化,考察了不同层析缓冲液条件下,巴戟天多糖的动态吸附情况。结果表明:较高pH值和低离子强度的缓冲液有利于巴戟天多糖的吸附,确定层析用缓冲液pH值为8.0~8.5,Tris浓度为0.02mol/L,流速1.5mL/min;在此层析条件下,采用阶段梯度洗脱方式,在NaCl浓度为0, 0.1和0.5mol/L时分别获得巴戟天多糖组分MOHP-Ⅰ, MOHP-Ⅱ, MOHP-Ⅲ,用NaOH洗脱得到了MOHP-Ⅳ组分。  相似文献   
44.
对芦笋的6个农艺学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产量和一级笋率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影响芦笋产量的重要因子有茎粗、株高和茎数。影响芦笋一级笋率的重要因子有茎粗、株高、产量。植株越高,产量越高,一级笋率也越高。茎粗、株高、茎数构成芦笋产量、品质特性,同时也是新品种选育的必备性状。通过对产量和一级笋率的多重比较发现,全雄品种在产量、一级笋率和其它农艺性状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常规种,因此芦笋全雄品种的选育已成为目前芦笋育种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5.
为建立芦笋单倍体育种技术体系以解决国内芦笋新品种资源贫乏问题,该文以白芦笋花药为外植体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绿芽分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芦笋花药经过4d的冷藏(4℃)处理后,接种于含有NAA2.0mg/L、6-BA 1.0mg/L及6%蔗糖的1/2MS培养基上,可产生愈伤组织;每年的4月份接种花药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8月份次之,11月份最低。品种间、同一品种不同单株间花药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不同,以‘UC155’品种(18.9%)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品种‘UC142’(11.6%)、‘Gijnlim’(10.3%)、‘Thielim’(5.8%),所有试验株系中以‘UC155’-8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3.5%;每日补充光照强度为1000lx的光照,比全暗培养更有利于芦笋花药愈伤组织的形成;花药接种前进行离心处理(4000r/min)30min,不能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愈伤组织转瓶培养于NAA0.5mg/L、6-BA1.0mg/L及3%蔗糖的MS培养基上,能分化出无根绿芽;不同品种间绿芽分化率有差别,以‘Gijnlim’品种最高(67.2%),‘UC142’品种最低(14.1%);未分化绿芽的愈伤组织再转入于不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上培养,部分愈伤组织能分化出绿芽。  相似文献   
46.
 采用荧光显微镜技术观察转基因水稻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及在花柱内的生长过程,以明确两者之间不亲和性发生的阶段,为判断其能否发生基因漂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转基因栽培稻(Y003和99t)的花粉在药用野生稻柱头上的萌发率均比药用野生稻自花授粉的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的生长速度较慢,且分别在到达花柱中部(Y003)或花柱基部(99t)时停止生长,顶端异常膨大,杂交子房逐渐萎缩,结实率为0。药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的原因是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能进入胚囊完成受精,在自然条件下转基因栽培稻中的外源基因  相似文献   
47.
任吉君  王艳  周荣 《北方园艺》2011,(17):66-67
以“博拉格”琉璃苣为试材,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琉璃苣芳香油的萃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萃取量为指标,芳香油超临界CO2萃取的适宜条件为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2.5h,CO2流量4L/h.  相似文献   
48.
采用穴盘育苗方法,研究了基于煤渣灰为主料的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厚朴育苗过程中,100%煤渣灰基质所育厚朴幼苗各生长因子均低于100%商用基质,人工复合基质以20%的葛渣+80%煤渣灰基质处理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其所育厚朴苗各生长因子无显著差异,可以替代以泥炭为主的商用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49.
 用扫描电镜对原产中国的瘤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 Baill. subsp. tuberculata Wu),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 Wall. ex Watt.),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 )的外稃表面的显微结构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L.)进行了比较研究。观察到栽培稻与瘤粒野生稻在一系列性状上差异最大,其次是药用野生稻,而最相似的是普通野生稻。应用性状数码的方法对种间的相似性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0.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may be as closely linked to plant chemical variables as to hydraulic variables. To test this in an urban field setting, we examined seasonal gs in relation to a number of plant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five temperate, deciduous tree species. Stomatal conductance was generally mo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abscisic acid concentrations in xylem sap than with shoot water potential, shoot osmotic potential, pH of xylem sap or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easonal gs was mostly poorly correlated with shoot water potential and osmotic potential. Amo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PPFD accounted for most variability in gs. We tested a model, developed previously in maize, that describes regulation of gs by abscis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xylem sap with leaf water status acting to modify stomatal sensitivity to the abscisic acid signal. This model explained somewhat more variation in gs than abscisic acid concentrations alone. Response surface models, especially those incorporating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ere most successful at explaining gs. Our findings with urban tre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theory of regulation of gs by root-sourced abscisic ac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