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371篇 |
免费 | 420篇 |
国内免费 | 79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81篇 |
农学 | 227篇 |
基础科学 | 467篇 |
2380篇 | |
综合类 | 2530篇 |
农作物 | 49篇 |
水产渔业 | 1082篇 |
畜牧兽医 | 259篇 |
园艺 | 35篇 |
植物保护 | 9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301篇 |
2022年 | 344篇 |
2021年 | 317篇 |
2020年 | 273篇 |
2019年 | 331篇 |
2018年 | 223篇 |
2017年 | 411篇 |
2016年 | 426篇 |
2015年 | 368篇 |
2014年 | 439篇 |
2013年 | 460篇 |
2012年 | 624篇 |
2011年 | 636篇 |
2010年 | 498篇 |
2009年 | 424篇 |
2008年 | 404篇 |
2007年 | 409篇 |
2006年 | 334篇 |
2005年 | 264篇 |
2004年 | 208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103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44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北京永定河流域森林植被覆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8~2009年间共6期TM遥感数据,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结合二值化分析方法确定植被覆盖度的阈值,对北京市永定河流域32年来的森林植被覆盖变化情况进行研究,揭示永定河流域森林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力因子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永定河流域上游植被覆盖度较高,中下游覆盖度较低,整个研究时期内植被覆盖度呈现波动变化,1978~1987年间,植被覆盖度急剧下降,而1987~1995年间植被覆盖度略有提高,但之后又迅速下降,2000年植被覆盖度处于历年最低值,2000~2004年间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2004—2009年间植被覆盖度趋于平稳.驱动力分析表明,引起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为因素,包括人类破坏和保护2方面,其次是气候因素,包括降水和温度,其中降水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2.
103.
以滨州市滨城区为例,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表层土壤(0~20cm)中DDTs残留现状、分布特征。土壤中6种DDT同系物(ρ,ρ′-DDT,σ,ρ′-DDT,ρ,ρ′-DDE,σ,ρ′-DDD,ρ,ρ′-DDD)的总含量为63.81~315.65gg/kg,平均浓度为190.52g/kg,沿城区农村这一梯度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源解析表明该地区土壤中DDTs主要来源于滴滴涕和三氯杀螨醇的施用。依据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研究区土壤DDTs属轻度污染,需加强对该地区土壤中I)DTs迁移转化情况进行监测,采取可行的措施,降低土壤中DDTs含量。 相似文献
104.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永定河(北京段)流域1978、1988、1999、2004、2005年5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若干地形数据库资料,统计永定河31年间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六大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等指标,对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31年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1978~2004年各类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004~2009年比例变化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②在1978~2009年间,水域、未利用地、建筑用地3个土地类型转化比较剧烈;草地在1988~2004年间变化幅度大,转入、转出率较高;耕地减少;林地则呈现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05.
106.
107.
108.
109.
随着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岭南人居环境重要载体的城市河涌滨水空间,面临着往更生态、更优质的生活空间活化的挑战。广州市荔湾区大沙河滨水空间改造,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紧扣时代性、地域性、普适性和经济性,制定系统的改造策略和方案,抓住地域特色的营建,因势利导优化空间结构,因地置景,以“绣花功夫”精准活化水岸空间,使大沙河成为独具荔湾特色的绿色新地标。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