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2篇 |
免费 | 147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28篇 |
农学 | 56篇 |
基础科学 | 33篇 |
256篇 | |
综合类 | 976篇 |
农作物 | 16篇 |
水产渔业 | 6篇 |
畜牧兽医 | 114篇 |
园艺 | 56篇 |
植物保护 | 10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56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61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70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134篇 |
2012年 | 135篇 |
2011年 | 178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55篇 |
2008年 | 142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93篇 |
2004年 | 71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6 毫秒
101.
本溪山区旱柳物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本溪山区气候变化对木本植物物候的影响,利用1980—2012 年国家农业气象本溪县观测站旱柳物候期资料和气温、降水、日照等资料,运用线性倾向率和趋势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本溪山区旱柳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近33 年本溪山区气温呈明显的升温趋势变化,升温速率为0.45℃/10 a,降水和日照呈波动性减小趋势变化,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最大降雨量与最小降雨量差异大。旱柳芽开放期呈明显的延后趋势变化,其线性倾向率为2.4 d/10 a;开花始期呈拖后趋势变化,线性倾向率为0.35 d/10 a;旱柳变色始期和落叶始期均呈显著的延后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7.27 d/10 a和5.52 d/10 a。温度对旱柳物候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日照对物候期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规律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单一木本植物根区土壤固氮微生物的海拔分布特征尚不清楚。本研究采集了浙江省天目山308米至1236米海拔范围内的161棵野生银杏树的根区土壤,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了土壤固氮微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固氮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与Richness指数)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群落异质性随海拔差值增大而增加。慢生根瘤菌属、根瘤菌属、疣微菌属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与海拔显著正相关,而地杆菌属、固氮菌属、伯克霍尔德菌属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与海拔显著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与土壤N:P均呈最显著相关,上述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同样与土壤N:P有着极强的相关性。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海拔可以直接或通过影响土壤N:P间接作用于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别鉴定出与海拔、N:P紧密相关的物种,发现这两类物种具有较大比例(45%)的重合。综上,土壤N:P是天目山银杏根区土壤固氮微生物群落沿海拔分布的关键驱动因子,N:P的变化直接影响银杏固氮微生物群落。我们的发现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为天目山野生银杏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以福建特色水果‘油㮈’为试材,在等肥料成本条件下,进行水肥一体化施肥和常规施肥下‘油㮈’树枝梢生长长度和粗度、果实品质、产量表现及施肥成本的比较研究,以期为山地水肥一体化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年枝梢长度和粗度的增长,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提高果实平均单果重、可食率、产量。等价施肥条件下,水肥一体化施肥节省人工成本1104.0元/hm2。建议结合降水量等气候条件及山地土壤特点、生态环境等对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04.
选用4种材料对山地果园土壤进行局部改良,探究不同的改良材料对树体营养、果实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选用陕北地区主栽的富士系10年生烟富6号/八棱海棠为试验材料,在每棵树两侧距离树干1 m处挖条沟,取羊粪、椰壳、草炭、秸秆4种材料各50L,与150L园土混合后进行土壤局部改良处理,以不进行土壤改良的果树作为对照,测定苹果树生长发育、叶片以及果实指标,比较不同处理的改良效果。用羊粪进行土壤局部改良可显著增加叶片干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和果实品质,其中总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较CK增加23.82%,14.36%;用草炭进行土壤局部改良可显著提高叶片光合特性和果实产量,其中光合速率和果实总产量分别较CK增加53.74%,14.76%;椰壳处理叶片干质量、叶片鲜质量、总叶绿素含量、果实产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了16.65%,18.84%,20.19%,18.19%;秸秆处理的果实明亮度与果实产量较CK显著提高了8.09%,5.40%。4种改良材料均提高了果实品质和产量,均可作为陕北地区土壤局部改良的材料,且以施用椰壳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5.
长白山次生白桦林数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白山1hm2次生白桦林样地的研究结果表明:样地内共有活立木2550株,分属于14科23种;从株密度、平均胸径及胸高断面积等分析看,白桦和落叶松在林分中占有绝对优势;样地内所有林木的径级分布为"S"型,白桦、落叶松和红松的径级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水曲柳和春榆的径级分布近似于倒"J"型;从径级结构分析看,白桦和落叶松等先锋树种的小径级林木在林下分布很少,更新很差,而红松、水曲柳等寿命较长的树种在林下已经占有很大的比例,更新良好,随着演替的进展,它们将逐渐进入主林层;从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看,落叶松在样地中表现出了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而白桦、水曲柳、红松和春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6.
北京百花山草甸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北京百花山草甸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对其草甸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以及种间关联度指数对物种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百花山草甸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92种,隶属于26科66属;以地榆、矮紫苞鸢尾、细叶苔草等28种植物的优势最为明显.该草甸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的负关联;28个优势种组成的378对种对中,有80对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联,其中负关联55对,占所有显著或极显著关联对数的68.75%,占所有种对数的14.55%;正关联25对,占所有关联对数的31.25%,占所有种对数的6.61%.表征种间关联程度的Ochiai 指数(OI值)、Dice 指数(DI值)和Jaccard 指数(JI值)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任何一个指数均能单独表示种间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探讨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重金属含量状况,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亚高山灌丛植物刺叶冬青(Ilex bioritsensis Hayata)等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重金属元素Fe、Mn、Zn、Ni、Cd、Pb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含量100 mg·kg~(-1)的元素有Fe、Mn和Zn,10~50 mg·kg~(-1)的元素有Pb,10 mg·kg~(-1)的元素有Cd和Ni。Mn、Zn、Cd、Ni含量变异程度较大,Fe、Pb相对稳定,有害元素Cd、Pb含量均以粗榧(Caphalotaxus sinensis(Rehder et EH.Wilson)H.L.Li)最高。Fe与Mn和Mn与Cd的来源相似且在植物吸收中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Fe、Mn、Zn、Cd、Pb、Ni含量均高于正常植物有毒浓度界限值的上限,Ni、Pb含量甚至超出了世界陆生维管植物对应元素含量范围的最大值。该地区植物存在着受重金属Fe、Mn、Zn、Cd、Pb、Ni毒害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9.
植物群落是城市森林公园的基本构成单元,对局地气候环境的形成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调研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典型植物群落,研究不同林分类型的植物群落气候效应,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植物群落设计提供依据。采用游憩路线与样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立地条件,选择6个典型植物群落样地,在样地范围内开展林内温度、湿度等林内小气候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44科71属71种维管束植物,植物资源丰富,但植物种类分布不均匀,草本层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贡献最大。2)巨桉+构树-苎麻+八角枫-落葵薯+马唐植物群落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且综合气候效应最佳,巨桉+楠木-八角枫-求米草+凹叶景天和香樟+银杏-盐麸木-马唐+蛇葡萄植物群落分别在降温增湿和空气颗粒物浓度等方面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0.
From 700 m to 1900 m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Changbai Mountain, 13 plots with an interval of 100 m in elev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mportant value of the main edificators along the elevation gradient. In their core distribution areas, most of the edificators had healthy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could regenerate smoothly except Larix olgensis, but important value of Larix olgensis had no obvious variations with elevation changes, which showed that Larix olgensis had its own particularity and strong adaptability. At high elevation above 1800 m, Betula ermanfi was the only species that could form a mono-dominant community. Important values of Pinus koraiensis and Acer mono had similar changing trends, and they had the similar ecological adaptabilit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