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5篇
  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聂鑫  高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52-5254
生物被膜是粪肠球菌致病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因,临床上许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顽固性感染性疾病都与其密切相关。在生物膜中的细菌不仅耐抗生素,还可耐抗体的杀菌作用,严重危害动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对粪肠球菌生物被膜的历史、生物膜特性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2.
为探讨存在于人工鱼礁表面的海洋细菌与贝类附着之间的互作关系,本研究从自然海域中的人工鱼礁表面上分离了9株海洋细菌,并分别构建单一细菌生物被膜,探索不同细菌种属形成的生物被膜特性与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附着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9株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esoflavibacter sp.2对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最高,Phaeobacter sp.2的诱导活性最低。Sutcliffiella sp.1和Jeotgalibacillus sp.1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正相关,Cytobacillus sp.1和Phaeobacter sp.2的细菌密度与诱导活性呈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分析Mesoflavibacter sp.2和Phaeobacter sp.2生物被膜的蛋白质及多糖含量发现,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诱导活性与多糖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索了人工鱼礁表面细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为后续在自然海区进一步解析人工鱼礁表面生物被膜与海洋无脊椎动物附着的互作关系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同时,对于人工鱼礁表面海洋生物附着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3.
解钾菌及其释钾微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钾菌主要通过黏附到矿物表面并释放酸性物质,将难溶性钾、磷和硅等营养元素释放出来进而供植物吸收利用。研究解钾菌释钾机制,对土壤肥力改善和绿色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促使其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前人有关解钾机制(酸解、酶解、多糖络合溶解等)和室内或田间施用效果等宏观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总结,然而,从微观尺度揭秘解钾菌和矿物间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机制很可能是剖析解钾过程黑匣子的关键和新思路。本文简要概述了解钾菌的种类和施用效果,重点剖析了单细胞水平上解钾菌在含钾矿物表面生物膜形成微观过程及影响因素,并详细介绍了研究解钾菌相关的前沿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臭氧,研究其对循环水养殖系统生物膜活性及其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氧化还原电位(ORP)小于450 mV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浓度升高而升高,最高去除率达39.9%,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28.2%,生物膜菌群的平均存活率为88.1%,生物膜对养殖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处理效果良好;当氧化还原电位为500 mV时,经过臭氧24 h处理,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36.5%、28.1%降到12.2%、8.4%,而臭氧4h处理后,生物膜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分别由47.5%、32.1%降到5.0%、3.3%,水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生物膜菌群存活率由88.1%降到31.5%.由此可见臭氧添加浓度对生物膜及净化效能有重大影响.综合试验结果和分析评估,建议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臭氧添加量以控制生物滤池内的氧化还原电位低于400 mV为宜,可保证循环水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65.
A bradyrhizobial-fungal biofilm (i.e. Bradyrhizobium elkanii SEMIA 5019-Penicillium spp.) developed in vitro was assayed for its nitrogenase activity and was evaluated for N2-fixing symbiosis with soybean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The biofilm showed nitrogenase activity, but the bradyrhizobial strain alone did not. Shoot and root growth, nodulation and N accumulation of soybea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n inoculum developed from the biofilm.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such biofilmed inoculants can improve N2-fixing symbiosis in legumes, and can also directly contribute to soil N fertility in the long term.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inoculants under fiel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66.
田莉  史红  田树革  吴玲玲  葛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038-7039,7057
[目的]研究疏花蔷薇果不同极性溶剂的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寻找抗菌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微孔板法和稀释法研究疏花蔷薇果不同极性溶剂的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生长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疏花蔷薇果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不同极性溶剂的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均有明显作用;疏花蔷薇果不同极性溶剂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生物膜的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氯仿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强。[结论]疏花蔷薇果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和大肠杆菌生物膜形成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7.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nanoemulsion (AUSN1) was evaluated against the plant pathogen 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 sp. carotovorum causing the soft rot disease in numerous horticultural crops. With AUSN1 nanoemulsion treatment,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0.09 mg ml−1, minimum bacteriostatic concentration (MBC) of 1.30 mg ml−1 and zone of inhibition of 2.90 cm was observed against P. carotovorum. This formulation was able to reduce the bacterial population by 32.2–51.6%, under biofilm formation condition and a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population under normal cultivation conditions. When subjected AUSN1 treatment, reduction in biofilm formation, swarming and swimming motility was observed in P. carotovorum strain and also inhibited the N-acyl homoserine lactones (AHL) activity by 13.27–62.3% and AHL production by 32.4–76.13%. Reduction in exo polysaccharide (EPS) synthesis and hydrolytic enzymes production in P. carotovorum strain was observed due to AUSN1 treatment. Reduced hydrophobicity (36.9–56.4%) and adhesion to polystyrene (22.9–47.5%) and potato tuber surfaces (19.5–46.8%) was observed with AUSN1 treatment. All these collective evidences clearly show that,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USN1 treatment was able to inhibit the soft root incidence in potato tubers.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大黄(Rheum officinale)和公丁香(Flos caryophylli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及其生物膜(Biofilm)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采用MTT法评价2种中草药液对哈氏弧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大黄对哈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5.31±0.4)mm,MIC和MBC均为7.813 mg/m1;公丁香对哈氏弧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1.53±0.6)mm,MIC和MBC分别为15.625和62.5 mg/ml;2种中草药液浓度分别在7.81和0.97 mg/ml以上时对生物膜的形成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结论]大黄和公丁香对哈氏弧菌及其生物膜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大黄的作用比公丁香更强.  相似文献   
69.
以一株分离自新疆传统乳制品中生物膜强阳性的戊糖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板半定量法分别探索了不同理化因素及几种食品添加剂对乳酸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戊糖乳杆菌生物膜形成的最佳理化条件为接种量1∶200、培养温度37℃、培养时间48 h、葡萄糖质量分数2%、p H值5.8~6.8,Ca2+及乳酸的加入基本能完全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70.
向丽  李蓉  周铁军  叶迎春  王光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262-13264,13269
[目的]研究五倍子鞣质对生物被膜型白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方法]在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中期和成熟期以不同浓度药物干预48 h,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膜型白假丝酵母的抑制率;以不同浓度药物干预成熟生物被膜24、48、72 h,再用MTT法检测抑制率;光镜直接观察生物被膜内白假丝酵母的形态结构变化;用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生物被膜内白假丝酵母的死亡方式。[结果]五倍子鞣质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对成熟期生物被膜中白假丝酵母的抑制作用具时间和剂量依赖性;鞣质导致被膜内白假丝酵母细胞变形,形态结构改变,但未见确切细胞凋亡,同时抑制细胞芽管和假菌丝形成。[结论]五倍子鞣质对白假丝酵母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成熟期生物被膜中白假丝酵母均具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非凋亡途径导致被膜内白假丝酵母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