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63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153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粘虫室内饲养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粘虫室内饲养的效率,满足实验室用虫需求,在传统饲养粘虫方法的基础上,对粘虫卵、幼虫、蛹和成虫的饲养器具以及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与改进:将产于塑料绳上的卵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塑料保鲜袋中孵化;初孵幼虫置于33 cm×33 cm的100目锦纶纱养虫袋中饲养,3龄前用天然饲料饲喂,3龄后用人工饲料饲喂,直至幼虫老熟;将老熟幼虫放到35 cm×25 cm×10 cm的化蛹盒中化蛹,以吸水纸替代沙土作为化蛹介质。比较了饲养方法改进前后粘虫的卵孵化率,低龄幼虫存活率,粘虫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及化蛹效果。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的饲养技术相比,采用改进后的饲养技术饲养粘虫不仅操作简单、省工省时、工作效率提高,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卵的孵化率和低龄幼虫的存活率。改进前用塑料盒饲养,每盒饲养20头比较适宜,而改进后每个养虫袋可以饲养幼虫50~70头,且粘虫的发育和生殖参数与改进前相当。利用改进后的粘虫室内饲养方法,能够实现室内粘虫的继代繁殖和批量饲养。  相似文献   
62.
建立由数据库、模型库及图形显示系统组成的二化螟种群时间动态预测模拟系统,此系统可进行全省区域内二化螟种群时间动态的模拟测报绘图和种群时间动态影响因子分析。系统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和灵敏度分析表明,预测的各地一代发生期比较接近田间实际发生期,计算绘出的全省各地发育进度和发生代次能反映出各地理区域的基本发生趋势。地理海拔、早稻收割、耕作制度等都将影响种群的时间动态。  相似文献   
63.
针对山区马尾松毛虫适合烟剂防治的特点,选用1.2%苦.烟乳油喷烟进行山区马尾松毛虫防治试验。结果显示:该药具有速效、低毒、彻底的特性,从经济高效的角度考虑,9倍液稀释浓度适合山区松毛虫防治,害虫死亡率达97.6%,可取代目前生产上常用的菊酯类化学农药喷烟控制马尾松毛虫危害。  相似文献   
64.
吴帆 《广西农学报》2008,23(6):20-21
为筛选防治三化螟的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品种,进行水稻三化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用20%阿维三唑磷EC防治水稻第二代三化螟,在蚁螟孵化盛期施药。试验结果表明,用量150、200g/666.7m^2,兑水50kg,防效分别达90.47%、95.24%,优于对照药剂20%三唑磷EC200ml/666.7m^处理,与金喷头WP100g/666.7m^2相当;20%阿维三唑磷EC和金喷头为防治三化螟药剂,推荐用量:20%阿维三唑磷EC150~200ml/666.7m^2,金喷头WP100g/666.7m^2,喷液量50kg/666.7m^2。  相似文献   
65.
通过在28℃恒温条件下的饲养观察,组建了竹织叶野螟实验种群的特定年龄生命表和生殖力表.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各虫态的存活率变幅在64%~ 96%,其中以卵期存活率最高,三龄幼虫存活率最低,且种群存活曲线呈PriceⅣ型分布;种群趋势指数为35.62,世代平均历期为53.926 d,内禀增长能力为0.062,周限增长率为1.064.  相似文献   
66.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2013,49(9):107-111,187,188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7.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黒沙蒿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已烷和丙酮5种提取物对粘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黒沙蒿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粘虫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拒食、触杀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但胃毒作用相对较弱.黒沙蒿乙酸乙酯提取物处理24 h内的拒食率达到93.75%,拒食中浓度为8.4 mg/mL;触杀活性较显著,浸虫法测定的72 h的校正死亡率达89.29%;有较强的生长发育抑制作用,1 d后的生长发育抑制率为91.78%,2 d后是86.32%,平均蛹重169.1 mg,最终化蛹率为43.33%,且生长发育速度较对照缓慢.其它提取物也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68.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编著论述了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等3种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决定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雌性比、产卵量和死亡率3个因子,指出马尾松毛虫雌性有其遗传因素,其性别早在胚胎发育的卵期已经形成,食料的丰歉与质量、食料树种的不同,不同农药化学防治处理、气温的变化都将影响雌雄虫的比例。  相似文献   
69.
二化螟的采集与室内饲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水稻主要害虫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介绍了成虫、卵块和幼虫田间采集及室内茭白饲养方法。  相似文献   
70.
报道了马尾松毛虫在新余市历年来的发生情况及生活史,探讨了该虫的发生原因,根据该市实际情况总结并提出了综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