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王玉云 《农家致富》2004,(11):34-34
家蚕黑尾病是由镰刀菌寄生蚕体而引起的。其病原镰刀菌孢子在空气中及桑叶上均有大量存在。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容易造成本病病原菌——镰刀霉菌孢子发芽和迅速繁殖,尤其在共育室忽视通风换气,蚕匾间距小,蚕沙过厚时更易导致家蚕黑尾病的发生和继续蔓延。  相似文献   
62.
63.
秦玉平  何芬奇 《中国鸟类》2011,2(4):206-207
Three Chinese Crested Terns (Sterna bernsteini) were seen stopping at the Golden Coast of Rizhao (city),southern Shandong Province,China,on 6 September 2011.This is the third record of the bird appearing in northern China since 2004 and it contributes the latest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northern flock of the Chinese Crested Tern.The photos attached here have well illustrated the plumage,particularly the pattern of its head,of the Chinese Crested Tern in the post-breeding season.  相似文献   
64.
黑尾近红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省引进黑尾近红鲌的可行性,探索该鱼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从武汉鲌鱼良种场引进夏花鱼种进行冬片鱼种培育和成鱼池塘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夏花鱼种育成冬片鱼种,培育成活率达到91.7 %,鱼种培育收益为2 191元·亩-1,投入产出比为1∶[KG-*1/2]1.58。成鱼养殖收益为7 658元·亩-1,投入产出比为1∶[KG-*1/2]2.91。试验结果表明,黑尾鲌能较好地适应安徽的养殖环境,鱼种培育、商品鱼养殖均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垂钓的好品种。综合评价认为,黑尾鲌养殖在安徽省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5.
池塘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0~+~2龄)的可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的可量性状。[方法]首次采用传统形态(TM)度量和框架结构形态(TBM)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池塘养殖条件下的黑尾近红鲌(0+~2龄)的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黑尾近红鲌的体长与全长、体高、吻长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0.960和0.739,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尾柄高与尾柄长、体长与头长、头长与眼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4、0.482和0.355。黑尾近红鲌体长与体重呈幂指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W=0.015L2.971(r2=0.978,P〈0.01);全长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BL=0.786+0.390TL(r=0.988,P〈0.01);体高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BL=3.363+1.471BD(r=0.960,P〈0.01);吻长与体长的回归方程为BL=7.361+5.879 SnL(r=0.739,P〈0.01)。[结论]池塘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0+~2龄)呈匀速生长规律,其肥满度较自然生长条件下更高。  相似文献   
66.
稻虫与气候     
<正>据调查,危害水稻的害虫有150多种。在我国南方各水稻产区,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有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褐飞虱、粘虫、黑尾叶蝉、稻蓟马等数种。水稻生育期不同,害虫发生的种类和危害程度也不完全相同。一般年份,早稻秧田以黑尾叶蝉为主,本田分蘖期主要为二化螟,穗期除二化螟外,还有稻纵卷叶螟、黑尾叶蝉、白背飞虱。晚稻秧田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害虫发生的种类和危害较早稻秧田多而严重,主要有稻蓟马、黑尾叶蝉、稻螟蛉,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67.
在三口面积分别为3200m2、3400m2和3500m2的池塘进行主养刺鲃混养黑尾近红鲌试验,刺鲃鱼种规格为个体重100-125g,放养密度800尾/666.7m2,混养个体重75-100g的黑尾近红鲌鱼种150尾/666.7m2.经过292d的养殖,刺鲃商品鱼平均个体重达710-750g,每666.7m2产刺鲃商品鱼535-572.9kg,混养的黑尾近红鲌商品鱼平均个体重达650-715g,每666.7m2产黑尾近红鲌商品鱼94.5-103.4kg,每666.7 m2总产值达17234.1-18443.9元,每666.7 m2总利润达5118.1-6219.9元,投入产出比1:1.43-1:1.51.  相似文献   
68.
为明确黑尾叶蝉肽聚糖识别蛋白(Nephotettix cincticeps peptidoglycan recognition protein,Nc PGRP)的功能,利用RT-PCR克隆长度为552 bp的Nc PGRP开放阅读框,其编码蛋白大小为19.9 k D,无信号肽,含3个锌离子结合/酰胺酶催化位点,1个二氨基庚二酸型(Dap型)肽聚糖识别位点。系统发育分析表明,Nc PGRP与其他昆虫亲缘关系较远。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对黑尾叶蝉进行病原细菌诱导,定量PCR结果显示Nc PGRP在受大肠杆菌及藤黄微球菌刺激后,其转录水平显著上调。组织分布研究表明,Nc PGRP的m RNA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头部表达量最高。黑尾叶蝉取食感染水稻普通矮缩病毒RDV的水稻后,Nc PGRP转录水平受抑制。本文研究表明,Nc PGRP是一种诱导型表达的PGRP,黑尾叶蝉感染RDV能显著抑制其转录,进而削弱黑尾叶蝉免疫能力,这可能有利于RDV与黑尾叶蝉共生。  相似文献   
69.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70.
灰翅浮鸥属鸻形目鸥科的小型水鸟,常见于全国各地,属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2013年5月在七星河湿地对灰翅浮鸥的繁殖前期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灰翅浮鸥繁殖前期的基础数据。繁殖前期行为的时间分配中,运动行为占42.46%,觅食行为占31.35%,理羽行为占14.53%,静息行为占6.85%,警戒行为占2.27%,筑巢行为较少占0.74%。处于繁殖前期的灰翅浮鸥,求偶行为占0.79%,但是交配行为比较少,占0.25%,其他行为仅占0.79%;日节律显示:觅食行为在1 d中出现3次高峰,即6:00~8:00、10:00~11:00和15:30~17:30;理羽行为在11:00左右达到峰值;在12:00~14:00运动频率最低,在其他时间趋于稳定;求偶行为只出现在早晨和傍晚。雌雄灰翅浮鸥在行为时间分配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为我国鸥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