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9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19篇
  38篇
综合类   190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闽粤栲天然林种群数量与结构的林隙边缘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林隙对闽粤栲天然林种群数量与结构的边缘效应,为闽粤栲天然林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样线及样方调查法对闽粤栲天然林林隙样地进行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计算边缘效应强度值,分析不同面积大小林隙的边缘效应变化趋势。【结果】用物种多样性拟合的边缘效应强度值ED为0.796~1.711,平均值为1.124;用生态优势度拟合的边缘效应强度值EC为0.327~1.444,平均值为0.818。不同大小林隙的边缘效应ED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50~100 m~2(1.219)0~50 m~2(1.179)100~150 m~2(1.068)150~200 m~2(0.969)。边缘效应EC的变化趋势为50~100 m~2(0.692)0~50 m~2(0.752)100~150 m~2(0.920)150~200 m~2(0.977)。【结论】闽粤栲天然林林隙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的边缘效应强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闽粤栲天然林林隙边缘区具有增大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优势度的作用,总体表现为边缘效应的正效应。面积为50~100 m~2的林隙其边缘效应强度ED最大,EC最小,表现出最强烈的边缘效应,而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边缘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依次为小林隙大林隙中林隙;在云冷杉红松混交林(PAP)内,依次为中林隙大林隙小林隙;在枫桦红松混交林(BP)内,依次为大林隙中林隙小林隙。3种林型下,采样时间(月份)对SMBC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林隙大小对其影响均不显著(P0.05);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大、中、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林型下林隙大小对SMBC的影响排列顺序不同;枯叶分解袋放置位置对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大、中和小林隙内SMBC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3.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研究了高地省藤苗期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高地省藤5个月幼苗Pn、Tr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12:00左右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峰值出现在10:00和14:00左右,"午休"过后,气孔扩张,且蒸腾增加量高于Pn增加量;②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也呈双峰趋势,在10:00均达最大值,WUE光合"午休"时降至最低,16:00出现次高峰,Ls变化较WUE平缓,光合"午休"时略有下降,18:00时降到最低值;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对Pn影响最大的因子是Ls,其次是Gs、WUE、Tr、RH、PAR、VPD、Ca、Ta,这些因子与Pn均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地省藤光合速率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4.
林隙特征(gap characteristics)是研究林隙的作用、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规律的基础。研究工作以燕山山地新丰林场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法进行野外调查,分析了林隙的形成方式、形状、大小、年龄结构、边缘木等特征。结果表明:人工近熟油松林林隙的形成主要为抚育间伐和择伐等人为因素形成,自然形成的较为罕见;形状为近椭圆形,且林隙的形状与面积并无相关性;林隙的面积多集中在40~60m~2,所占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为最大,分别为33.33%和22.22%;以高度为14~16m的林隙居多,略低于林分的平均高;发育后期的林隙及前期的林隙居多,分别占到林隙总数的40.00%和31.11%。  相似文献   
85.
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混交林林隙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的线状密度为31.78个/km,冠空隙和扩展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5.71%和30.78%;冠空隙的年干扰频率为0.46%,干扰轮回期约为434.8a。冠空隙的大小变化在42.12-372.52m2之间,平均为153.37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在98.65m2-633.10m2之间,平均为300.44m2。冠空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分布格局均符合Weibull分布。林隙形成方式主要为干基折断,占总形成木总数的35.29%,其次为掘根风倒,占28.43%。平均每个林隙的形成木为4.98株,由红松、白桦、枫桦、冷杉形成,径级在20-30 cm之间,高度在15-30 m之间。冠空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单峰型曲线,当比值为0.30-0.45时,出现峰值;而扩展林隙的直径与高度比值的相对频率的分布呈双峰型曲线,当比值分别为0.75-0.90和1.05-1.15时,出现峰值。林隙边缘木胸径级的多度分布和高度级多度分布符合Weibull分布,但不符合正态分布。约13.41%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偏冠率在0.5-0.7之间的边缘木占70.49%。  相似文献   
86.
87.
以闽江口琅岐岛天然朴树防护林林下、林隙2种生境为对象,采用离地收集种子的方法,连续定位观测了朴树种子雨的数量动态。结果表明:朴树种群种子雨是从9月下旬开始,一直到次年的1月结束;林下的种子雨总量和完好种子比例,均极显著高于林隙内(P<0.01);林隙内种子雨量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这对林隙内朴树更新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总体上,林隙内南北向的种子雨,高于东西向的。林下与林隙内,朴树种子雨高峰期有所不同,林隙内种子雨高峰期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而林下的是在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林下的种子雨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也有一个小高峰。林隙内种子雨主要受天气因素影响;而林下的种子雨既受朴树生物学特性影响,又受天气因素影响。朴树在林隙内主要采用实生更新,不是因为种子源比林下多,而是林隙内环境更适合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88.
黄土高原森林林隙特征及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马栏林区林隙的调查研究,发现其林隙大小以20~40 m2和40~60 m2居多,其中40~60 m2所占数量比例和面积比例均最大.林隙的年龄结构是中前期和中后期数量较多,分别占到林隙总数的42.31%和38.46%.林隙形成方式以砍伐树桩占的比重最大,说明该地区现有的林隙大多是人为干扰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中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株数相对较多,且主要是由中小径级的树木构成.不同大小林隙的植物多样性变化表现为:乔木层面积为40~60 m2时其多样性较高,灌木层和草本层面积均为20~40m2时其生物多样性较高.在不同发育阶段中,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发育的中前期最高,而乔木层和灌木层均在林隙发育到中后期时最高.  相似文献   
89.
结合林口林区次生林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林分类型,确定了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次生林改培理论依据与模式;山杨次生林带状皆伐、间伐改培模式;山杨萌生幼林林隙改培3种次生林改培模式,对恢复高产稳产的针阔混交林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0.
发动机工作时,活塞在缸内作高速往复运动,当其与气缸盖、气门产生碰撞时,缸内便会出现异常响声;如果活塞与缸壁间隙过大,或由某些原因出现拉缸故障,这些也会发出异响.此时,若驾驶员能及时发现并正确加以判断和正确处理,便可避免打坏活塞、顶弯连杆、折断曲轴等重大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