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5篇
林业   95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95篇
  421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起垄覆盖集水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选择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最佳集水技术,采用5种不同处理方法(秸秆覆盖、起垄覆膜膜侧种植、起垄无膜、无垄覆膜和常规耕作)对土壤蓄水量和玉米的生理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土壤蓄水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产量性状等指标均存在差异,以起垄覆膜膜侧种植为最优种植模式,其耕作层土壤蓄水量在抽雄期(8月9日)比对照高72.3%;整个生育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平均高16.95%、9.77%和16.21%,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27.28%。表明各种起垄覆盖集水模式对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玉米种植均具有增产效果,其中起垄覆膜膜侧种植集水效应最好,增产效果最优,是该区大面积推广的最佳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42.
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风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沙尘暴多发区和田地区主要地表类型的土壤风蚀量情况,利用集沙仪进行了中、小尺度条件下的沙尘暴实地测定,结果表明:在中尺度下,主要地表类型沙漠、过渡带和绿洲土壤输沙量、降尘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并与覆盖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小尺度下观测的结果表明,不同地表类型输沙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相同高度下平均覆盖度82%的农田输沙量不足沙漠输沙量的10%,沙漠观测点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增长2.39%,弃耕地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增长7.90%,而覆盖农田下风口输沙量比上风口减少2.24%,说明提高植被覆盖对减少当地土壤风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3.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人工植被土壤水分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烘干法及WP4水势仪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复合区人工林下土壤重量含水量及水势进行测定,从土壤水分数量和能量两方面分析该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并且通过实测数据对不同树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旨在为该区今后植被建设及生态用水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各树种在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剧烈,30 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在3.00%~5.00%。土壤水分受降雨量及其分配影响显著,观测期内土壤储水量盈余26.7 mm。土壤水势与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结果较好。在丰水年,降雨只对浅层土壤水分起到补给作用,深层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存在土壤干层。在特殊降水年份对该区土壤水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4.
康平县位于辽宁省北部,处于我国八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近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取得辉煌的成绩,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但风蚀、人为破坏、强度侵蚀现象仍很严重,有些治理措施还不到位。因此今后应将风蚀治理作为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强化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全方位落实"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加强监督执法,依法严厉查处破坏植被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案件,把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侵蚀沟的治理除坚持原工程谷坊外,重点加强植物措施。进行动态监测,分别对生态修复、重点治理和重点监督项目布设监测设施。通过监测数据统计,及时为治理配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调整水土流失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45.
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的水土保持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植被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在干旱地区实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主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在树种选择上注意选择适宜干旱地区生长的植物,有效保证成活率;二是干旱地区部分土壤由于不适宜植物生长,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三是采取有效的灌溉方式,做到既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又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46.
半湿润区农田风蚀物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两种观测手段对半湿润区农田风蚀物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湿润区农田风蚀强度较弱,风蚀物颗粒较细,主要由极细沙和粉沙组成.风蚀物含量垂向分布遵循幂函数递减规律.反映了以悬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特征.农田地表特征、风速和粒级等因索均对风沙流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农田风蚀强度大小影响风蚀物在近地表的分布规律.风速增大使相对输沙量在近地表增加,上层减少.风蚀物粒级越大,则输沙量沿垂直方向递减的幅度愈大.随着高度增加,风蚀物各粒级含量中砂级组分含量减少,粉砂及粘土组分含量增加,风蚀物粒径变细,粒径范围不断收窄.最大粒径和平均粒径沿垂直方向的变化都服从指数函数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47.
全面提高水土保持治理与监测预报的现代化水平,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从基础抓起、从现在抓起,让水土保持监测预报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保护,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彰武县阿尔乡风蚀观测场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中的一部分,是辽宁省两个风蚀观测点之一。从风蚀观测场的重要性、建设内容以及运行情况入手,简单分析彰武县阿尔乡观测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彰武县阿尔乡风蚀观测场的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48.
黄土高原农业高效调水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 ,大部分地方的降雨量为 2 5 0~ 6 0 0mm ,地表水平均径流量为 136 91亿m3,人均 484 5 8m3,仅为全国人均的 1/3。自然降水年际变率大 ,季节分布不匀 ,干旱灾害频繁 ,水资源缺乏 ,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子。同时黄土高原地形复杂 ,沟壑纵横 ,土地贫瘠 ,风蚀、水蚀和沙化严重 ,农业生产不稳定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使水资源问题突出。因此 ,径流调水 ,以肥调水 ,抗旱保水 ,化学调水 ,灌溉节水等调水技术 ,是发展黄土高原高效农业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几种调水方式和增产途径 ,可供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9.
阜新地区是我国种植花生的主要示范基地,由于花生收割后,花生地处于裸露状态,地表没有植被覆盖,土壤容易受风力侵蚀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环境遭破坏。通过对阜新地区花生地液态膜防风蚀试验,结果表明,液态地膜对花生地的防风作用明显,使花生地含水量高于对照。使用液态地膜还利于花生长生,可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50.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壤风蚀严重、沙尘暴频发等生态问题,分别选择典型压砂农田、沙质旱作传统翻耕农田、人工灌木林地、封育草场和流动沙地5种风蚀环境为研究对象,利用TOPSIS法综合评价不同风蚀环境抗风蚀性能。结果表明:灌木林地的抗风蚀性能最强,其Ci值为0.674257,其次为压砂农田、封育草场;抗风蚀性能最弱的是翻耕农田、流动沙地,Ci值分别为0.087007和0.003552。可见翻耕农田和流动沙地是当地主要沙尘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