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20篇
林业   183篇
农学   3篇
  18篇
综合类   13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雷竹笋用林二季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雷竹笋用林进行田间试验,经过两年的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地竹笋产量比对照地增加5936.0kg/hm2,平均增长296.91%;纯收入平均比对照地增加7.7432万元/hm2,平均增长399.78%.春笋冬出,平均出笋期比对照提早25天,最早的小区比对照提早55天.早出笋产量最高的占总产量的87.71%.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达1:12以上.覆盖物种类(A)对产量.产值差异性显著;覆盖厚度(C)对产值差异性显著,对产量差异不显著;覆盖时间和施肥种类(D)对产量、产值差异性均不显著.综合田间试验的产量、产值及经济效益.选择出最优方案为A2B1C1D1或A1B1C1D1  相似文献   
122.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径流及渗漏养分流失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减量施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对雷竹氮、磷流失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产区,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减量无机施肥(DI)和减量有机无机施肥(DOI)4个施肥处理.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研究不同施肥雷竹林的氮、磷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施肥后采集的水样中氮、磷浓度都有所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不同施肥雷竹林径流水中,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5.61~10.22mg/L和0.99~1.93 mg/L,总氮平均浓度为CF>DOI>DI>CK,总磷平均浓度为DOI>DI>CF>CK;渗漏水中氮、磷浓度分别为32.23~111.54 mg/L和1.05~5.06 mg/L,氮平均浓度为CF>DI>DOI>CK,磷平均浓度为DI>CF> DOI> CK.渗漏小区中,DI和DOI处理氮流失量相对于CF处理分别减少了58.35,158.96 kg/hm2,即19.14%,52.13%;磷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2.53%和59.66%;径流小区中,DI和DOI处理全氮流失量相对于CF处理分别减少了2.11,1.04 kg/hm2,即46.85%,23.12%,DOI处理全磷的流失量相对于CF处理增加了0.28 kg/hm2.  相似文献   
123.
[目的]从雷竹根部分离其内生真菌并对其纤维素降解、植物病原菌抑制、铅的耐受能力等功能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刚果红平板培养基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植物病原拮抗菌.[结果]从雷竹根部共分离到35株内生真菌,其中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的有7株;对油茶炭疽病原有抑制作用的有5株,对毛竹枯梢病原有抑制作用的有2株,对猕猴桃果腐病原有抑制作用的有2株;对铅具有强耐受性的有11株.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两株具有良好潜在应用价值的内生真菌LZ031、LZ033进行鉴定,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芦竹节菱孢(Arthrinium arundinis).[结论]雷竹根部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且内生真菌功能多样,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4.
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影响,能改变资源的有效性,会起到建设性或破坏性效果。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优良的笋用竹种,为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雷竹林受到频繁的人工强度干扰。为了给雷竹林可持续经营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综述了集约经营主要措施林地覆盖、施肥等对雷竹林鞭竹系统、土壤和生物性状等的影响。分析表明:雷竹林长期连年林地覆盖和过量施用化学肥料等不合理的经营干扰,会导致鞭竹系统结构稳定性降低和功能下降,土壤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性劣变,致使立地生产力衰退。提出了有机覆盖物筛选及林地存留覆盖物促腐、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土壤性状改良等雷竹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的重点研究方向。参49  相似文献   
125.
通过研究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栽培时间对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对土壤酸度和土壤生理毒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为评估酸化雷竹林地土壤铝毒胁迫强度及其在雷竹林土壤退化过程中的贡献提供理论支持。设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幼林地)和栽植年限分别为2,6(2009年冬天第1次覆盖),8,11,16和20 a(退化林地)的雷竹林地共8种/类样地(处理),每种(类)样地设3个采样样方,取样剖面分别为0~10,10~20和20~40 cm。结果表明:改植雷竹后,随着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酸碱度从对照的pH 6.53(水稻土)和pH 5.57(红豆杉幼林地)下降到pH 3.55(栽培20 a雷竹林地),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在覆盖后逐渐上升,土壤腐殖质稳定性不断下降,而土壤电导率随竹林经营强度和施肥量的变化而呈前期上升后期下降的趋势。雷竹林表层和亚表层土壤(0~10 cm和10~20 cm)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随竹林栽培时间的延长和土壤酸度值的下降而增加,相比较于对照水稻田和红豆杉幼林地(10.08 mg.kg-1和22.94 mg.kg-1),栽培16 a后雷竹林土壤中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质量分数高达108.01 mg.kg-1,分别高出对照(水稻土和红豆杉幼林地)10倍和5倍;雷竹林土壤中乙酸提取态铝与8-羟基喹啉提取态铝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1 7,P〈0.000 1,校正后的R2=0.828 7)。以上结果说明:随着雷竹林集约经营时间的增加和土壤持续酸化,雷竹林地遭受铝毒胁迫的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6.
[目的]研究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提出最佳施肥方案,指导雷竹林平衡施肥。[方法]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江西万年丰盛公司雷竹林土壤养分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系统诊断。[结果]土壤对P和Cu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而对K、Zn和S的吸附固定能力较弱;盆栽试验中雷竹林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a、P、Zn、N、S、Cu;雷竹林土壤中有效Fe、S和B含量普遍丰富,生物盆栽试验中3种供试土壤缺Ca、P、Zn,分别使高粱减产65.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18.8个百分点。[结论]万年县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Ca、P、Zn,亏缺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P、Zn,而N、B、Cu、S可能为潜在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7.
集约经营下雷竹林土壤中铝的形态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集约经营下雷竹林土壤性质的改变可能影响雷竹的持续高产。通过比较研究集约经营的雷竹与稻田土壤中铝形态及变化,以了解导致雷竹林衰败的可能土壤因素,为雷竹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雷竹种植后,土壤酸化严重,养分累积明显,活性铝含量急剧增加。土壤酸化及相应的铝毒极可能是导致雷竹林衰败的主要土壤因素。  相似文献   
128.
雷竹山地造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试验研究表明:山地不同坡位对雷竹笋用林的造林成活率、出笋成竹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在山坡下部造林效果明显比山坡中部、上部好;雷竹上山造林效果不好。  相似文献   
129.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 ,主产于浙江等省。雷竹具有出笋早、笋期长、产量高、见效快等特点。其笋壳薄肉厚 ,出肉率达 70 %以上 ,且笋味鲜美、营养丰富 ,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用价值。信阳市气候温和 ,雨量适中 ,与雷竹等多种笋用竹原产地气候相近 ,适宜笋用竹的良好生长。目前 ,全市已引种 2 0 0多亩 ,通过调查发现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技术。为达到引种的目的 ,推广笋用竹引种栽培技术十分必要。结合我们的实践经验 ,参考有关技术资料 ,现将优良笋用竹———雷竹的引种栽培技术作一扼要介绍。1 建园及优良竹种选择选优质、高效丰产的细叶雷…  相似文献   
130.
芮滢 《安徽林业》2010,(2):19-19
“竹有干竿翠,笋值万元金”。走进宁国市500亩细叶雷竹示范园区,雨后的竹林愈加青翠。就是这不起眼的园竹,在这里演绎了“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传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