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5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62篇 |
农学 | 10篇 |
基础科学 | 22篇 |
66篇 | |
综合类 | 249篇 |
农作物 | 2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24篇 |
园艺 | 9篇 |
植物保护 | 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2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4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2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旅游总收入为指标,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首位度以及对数回归分析,探究了2008—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经济差异和位序规模演变状况。研究发现,旅游经济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总体下降;首位城市稳定,首位度呈现下降趋势,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市极化效应在减弱;旅游收入位序规模双对数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发展态势由首位型转化为集中型;旅游资源吸引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旅游接待能力等因素是形成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3.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城镇化大省,更不是经济强省。城镇化滞后,农村劳动力过量剩余是我省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因此,我省必须大力推进多元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解决棘手的“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384.
385.
386.
由于产业集群推动城市群发展,我国目前形成多个发展较好的城市群,未来世界的竞争将超过城市、企业间的竞争,而主要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山东半岛城市群已形成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群,初步形成了中国东部沿海的又一个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387.
[目的] 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质性,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选取滇中地区2000—2020年Landsat影像,逐年提取遥感生态指数RSEI(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运用冷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生态环境重心转移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 ①滇中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不断下降趋势,RSEI均值从2000年的0.51下降到2020年的0.46。②从空间分布上看,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滇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大多森林覆盖率较高。③近20 a来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空间分布呈南—北方向,同时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结论] 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变差与城市群建成区高速扩展,气候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应加强生态建设,提升滇中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388.
[目的] 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方法] 采用IPCC系数法、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相关指标。[结果] ①2010—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率为2.0%;2014—2020年则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2.6%,且碳排放的市域间差异趋于扩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波动下降态势,年均降幅达4.9%,但受边际递减效应影响,碳排放强度进一步改善的难度不断加大。③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的加权中心距离从0.571 km减少到0.312 km,移动方向夹角总体也呈减小趋势,总体耦合态势不断加强。④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同时存在空间异质性。聚集态势主要表现为武汉城市圈“双高”聚集区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双低”聚集区。[结论] 应采取差异化手段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进行分区调控,完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 相似文献
389.
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强度、土地产出效益、生态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2001年、2005年、2008年、2011年4个时点的8个地级市建成区土地进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将评价结果划分4种土地集约利用类别,进而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时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上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长沙始终处于集约利用水平,且与其他城市保持一定差距;株洲和湘潭基本保持在较集约利用水平;岳阳、常德和娄底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上升;衡阳和益阳的土地集约利用处于低水平波动状态。(2)空间演变。整个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西部地区,且以长沙为中心向北、向南递减。 相似文献
390.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方面的创新和变革.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力吸取国外城市群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先进经验,包括构建发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保护古老城市特色和生态环境、制订实施治理莱茵河的有效措施、强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等等.同时,也要避免产生"一极集中"以及"大城市病"、过度郊区化等问题,要始终秉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持续性和长远性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