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林业   56篇
农学   47篇
  15篇
综合类   394篇
农作物   65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0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由小麦条锈菌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广大麦区的严重病害,研究其冬孢子产生原因与作用对于解析该病菌的生活史及遗传变异机制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综述了小麦条锈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寄主范围及其作用与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2.
 用整叶透明染色法系统地观察了不同亲和性的小麦品种和叶锈菌小种相互作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果表明,(1)从气孔下泡囊形成迟早和初生侵染丝的生长开始,各组合间呈现明显的差别,暗示着品种——小种相互识别和抗性表达从这个阶段开始;(2)除了不亲和组合和慢锈组合出现过敏性反应外,在亲和组合的感病品种5389与叶锈菌小种互作中也观察到了少数侵染点有坏死细胞出现,但出现时间较晚,坏死细胞数目很少,并不影响菌丝的扩展。根据上述现象,本文讨论了过敏性坏死细胞形成的专化性和利用生理和组织学某些特征作为品种抗性鉴定的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83.
杨树栅锈菌Melampsora spp的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锈菌种Melampsora spp.的分类过去主要根据其寄主、转主寄主范围及冬孢子形态特征;但用这个原则对杨树上栅锈菌分类是很困难的。因为:1.冬孢子的相似性,大部分杨树栅锈菌的冬孢子在形态上区别不显著;2.多寄主性;3.交叉发生性;一种杨树甚至同一棵树上能同时有两种栅锈菌存在;4.缺转主寄主性;即有些杨树栅锈菌不经转主寄主而完成生活史;5.强制接种可以使非寄主植物发病。由于分类中遇到的上述困难,使杨树栅锈菌的分类转向了夏孢子阶段的性状。Kraa-  相似文献   
84.
鞘锈菌夏孢子表面超显微结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对分布在小兴安岭的10种鞘锈菌的夏孢子表面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发现鞘锈菌夏孢子的表面纹饰随寄主种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与寄主的地理分布无关,未发现同一寄主上的夏孢子有2种不同的表面纹饰。  相似文献   
85.
86.
植物生理免疫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物生理免疫不同于常规的通过杂交或生物技术导入抗性基因,或者如Kuc等报道的诱导抗病性。它是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多种生态因子进行调控,进而启动或活化了植物体内尚未被认识的抗性基因,俾使那些原来表现高度感病的作物品种,经过生理免疫处理后,表达为免疫或高度抗病的现象。  相似文献   
87.
通过对不同抗性的杨树寄主在不同接种时间段的木质素的沉积进行了跟踪。染色后观察发现:在受到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后1~2d不亲和组合叶肉组织中木质素积累就很多,3d后积累比较明显。木质素积累的整个进程基本表现为木质素积累在近免疫、高抗品种较多,感病品种中很少,而免疫品种中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8.
选择7个抗性不同的杨树品种N177(锈病免疫树品种)、03-04-111、03-04-97、I108(抗锈病品种)、03-04-141、03-04-170(感病品种)、青13(乡土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染病与健康叶片5种防御酶活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杨树品种受落叶松-杨栅锈菌浸染后,5种酶的活性均比健康叶片高,其中PAL的活性提高了2.3%~107.0%、PPO活性提高了1.7%~234.4%、POD活性提高了9.3%~104.1%、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10.1%~70.0%、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了2.3%~66.2%;感染落叶松-杨栅锈病后,每个杨树品种的防御酶活性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抗锈病品种的PPO、PAL酶活性增量最大,锈病免疫树品种的几丁质酶活性增量最大,乡土品种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增量最大,而感病品种的5种酶活性变化幅度均较低。综合结果表明,在杨树抗锈病研究中,可用PPO、PAL酶活性作为选择抗性品种参考指标,几丁质酶活性作为选择免疫品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9.
藤椒锈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藤椒(Zanthoxflum schinifolium)是我国花椒栽培中的一个优良品种,但锈病造成其严重危害。为了明确该病的病原,运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不同藤椒产区的病原茵进行鉴定,首次将该病原菌鉴定为花椒鞘锈菌(Coleosporium zanthoxyli Diet.etSyd.),其GenBank序列ID为JQ219672。  相似文献   
90.
试验采用小麦单基因系TcLr19,感病对照Thacher(Tc)及叶锈菌小种366和165,利用组织化学方法,对接种后不同时间点叶锈菌在亲和和不亲和寄主上的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表现不同侵染型的TcLr19-叶锈菌组合中的2种防御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的活性变化及发生过敏性死亡(HR)的细胞面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伴随着叶锈菌的侵染,TcLr19接种叶锈菌小种366(侵染型为0;)后PAL的活性分别在24,72 h出现高峰,PO活性在48 h达到最高峰,发生HR的细胞面积从接种后24 h逐渐增加直至96 h达到高峰;而接种叶锈菌小种165(侵染型为1)后2种酶活性变化及HR的变化和接种366具有相同趋势,但是前者的酶活性峰值低于后者,且发生HR的面积在96 h之前一直也小于后者.小麦对叶锈菌的抗性表达程度与防卫反应的表达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