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9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政府网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驼梁等16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延安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列其中。褐马鸡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被誉为“世界珍禽”、“东方宝石”,已被列入世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相似文献   
72.
近日,不断有关于褐马鸡的新闻见诸报端,还有读者拿着褐马鸡的图片来到报社,但因拍摄的图片离的太远,无法看清褐马鸡的真实面目,甚觉遗憾。听说最近有人在韩城市薛峰乡附近经常可以看到褐马鸡出没,出于好奇,我决定深入林区,“寻访”褐马鸡,一睹其美丽“芳蓉”。成双成对农家地畔“搔首弄姿” 3月16日下午,一路寻问,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来到了位于黄龙县与韩城市接壤的柏峪乡,这是个偏僻、宁静的小镇。在  相似文献   
73.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相似文献   
74.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_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鸡(8.45±2.28)只.褐马鸡家族群偏向于阔叶林,避免针叶林;偏向于半阴半阳坡,避免阳坡和阴坡;偏向于下坡位和中坡位,避免上坡位;偏向于沟底,避免山脊和山坡;对坡度的利用没有选择性.对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育雏期取食地具有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近,乔木层盖度和种类大、灌丛和草本密度小,灌木层和草本植物盖度小,落叶厚和裸地比例大的特征.对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63%,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家族群觅食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家族群取食地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成鸡应急因子、小鸡应急因子、食物丰富度因子、隐蔽因子和逃跑因子.  相似文献   
75.
褐马鸡的人工孵化和育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在1992—1994年对褐乌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的人工孵化和育雏进行观察研究,其中褐马鸡成乌6组14只、卵298枚、雏鸟56只。结果表明:褐马鸡的受精率平均为68.50%。卵的大小为58.39(49.30—63.70)×42.77(34.10—48.40)mm;卵重为58.00(4.30—67.00)g;卵型指数为1.344(1.153—1.612);重量系数为0.545(0.436—0.643);出雏率平均为73.45%,孵化期平均为27.8(26.0—28.8)d。印在孵化(25d)期失重为6.657±0.687g、日失重为0.264±0.028g,失重率为11.16±1.002%,日失重率为0.448±0.042%,初生雏重为42.72(3.80—59.90)g。幼鸟(180日龄)成活率为75.05%。  相似文献   
76.
该文阐述了褐马鸡的生物学特性、繁殖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其的保护成效。  相似文献   
77.
陕西省林业厅和延安市政府于1998年4月7日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人宣布在黄龙山林区发现褐马鸡,这是中外动物专家在陕西首次发现有褐马鸡分布。现将其形态特征、生态习性介绍如下,并提出保护意义与措施。1 褐马鸡的形态特征褐马鸡(Crossoptilonmantchuricum),又名角鸡,耳鸡,属鸡形目,雉科,马鸡属。成鸡个头大,全长830~1074mm,体重2~3kg。通体暗褐色,头、颈部羽毛内有黑色光辉,脸和脚为鲜红色,十分醒目。头侧后方有两簇直向上方伸出的白色羽毛,呈短角状,故称“角鸡”。腰…  相似文献   
78.
基于GIS和MaxEnt技术对濒危物种褐马鸡的保护空缺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设计对濒危物种及其生境的保护至关重要。地理信息系统(GIS)和MaxEnt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而可靠的工具已广泛应用在野生动物的管理和自然保护区设计中。褐马鸡是中国特有的濒危雉类,当前存在3个分隔的地理种群。由当前已知分布点,采用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分别划定3个分布区,并设计分布区外20 km的缓冲距离为研究区域。在研究区内,针对褐马鸡及其生境的保护已建立8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网络。根据褐马鸡栖息地特征选择11个生境因子为预测背景,基于45个当前分布点利用MaxEnt模型预测褐马鸡当前的潜在适宜生境。由MaxEnt模型检验可知,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遗漏率(OR)分别0.10和<0.35。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 均值分别为0.957 5和0.898 5,AUC标准偏差为0.040 6,模型预测精确度较高。在GIS10.0软件中,由所选的10%TPLT阈值(0.30)将预测概率图转化为Presence/Absence二值图,并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对适宜生境的保护状况。研究发现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一定的保护空缺,有18 896 km2适宜生境未受保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适宜生境保护中起到关键的连接作用,在保持褐马鸡适宜生境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中不可或缺。建议相关保护部门明确省级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制定可供GIS分析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数字图层,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网络的规划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9.
该文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繁殖期的生境植被类型的选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褐马鸡繁殖期的活动范围较为固定,主要选择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植被带;活动范围与乔木种类、乔木密度、灌木种类、灌木均高、草本密度、草本均高、草本盖度差异不显著,与灌木密度、草本种类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与乔木均高、乔木胸径、灌木层盖度、乔木层盖度达到极显著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80.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夏季沙浴地选择的特征。【方法】于2007-07-2007-08,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设点,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夏季沙浴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8条样带上36个试验样方和96个对照样方的19种生态因子。【结果】褐马鸡夏季偏好选择的沙浴地的特征为:阔叶林,乔木盖度30%~50%,直径10~20cm,高度小于10m,密度0.05~0.10株/m2;灌丛盖度大于50%,高度小于1.5m,密度大于5株/m2;草本盖度大于30%,高度大于10cm;海拔大于1400m;坡度大于30°,位于阳坡,坡位为上坡位,多为山脊;人为干扰距离、水源距离和林边距离均大于500m,隐蔽级小于10%。确定了褐马鸡沙浴地资源选择函数,其正确预测率为94.7%,影响褐马鸡夏季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是隐蔽级和草本高度,次关键因子是水源距离和草本盖度。【结论】确定了夏季褐马鸡沙浴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与次关键因子,对了解褐马鸡沙浴地的环境特征以及选择机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