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30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178篇
  127篇
综合类   283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94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探索水稻蓄雨间歇灌溉模式节水减排效益。【方法】以鄱阳湖区双季早晚稻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和测坑试验,研究了水稻蓄雨间歇灌溉模式对灌溉定额、排水定额、降雨有效利用率、产量、稻田水分生产率,以及氮、磷排放量的影响,并与间歇灌溉和常规淹水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与淹水灌溉、间歇灌溉相比,蓄雨间歇灌溉灌排水量、灌排次数明显减少。双季早晚稻年平均灌水量分别减少975m^3/hm^2和1251m^3/hm^2,年平均灌水次数分别减少8次和7.5次;年平均排水量分别减少729 m^3/hm^2和893 m^3/hm^2,年平均排水次数分别减少5.8次和3.1次;蓄雨间歇灌溉降雨有效利用率明显提高。早稻降雨利用率分别提高12.40%和9.14%,晚稻分别提高6.84%和6.42%;蓄雨间歇灌溉模式下,双季早晚稻总氮排放量年平均减排7.64 kg/hm^2和3.12 kg/hm^2,减排幅度34.93%和14.26%;双季早晚稻总磷排放量0.180kg/hm^2和0.095kg/hm^2,减排幅度37.25%和70.59%。【结论】蓄雨间歇灌溉模式具有明显的节水、减排和提高降雨有效利用率的效果,在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绿色屋顶具有滞留雨水、削减和延缓洪峰等径流调控功能,但植物根系对其径流调控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植物根系对绿色屋顶径流调控功能的影响,为绿色屋顶植物配置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方法  基于在北京城区搭建的3种不同根系特征植物(佛甲草、大花马齿苋、八宝景天)和无植被覆盖(对照)绿色屋顶的降雨产流和基质含水量动态变化监测,测定植物根长密度和根径等根系特征,定量分析植物根系对绿色屋顶径流调控功能的影响。  结果  含根系绿色屋顶基质的平均雨水滞蓄量比对照绿色屋顶高2.1 ~ 4.1 mm,但平均产流时间较对照绿色屋顶提前6 ~ 10 min,平均峰现时间提前9 ~ 26 min。在总根长密度相近的情况下,根茎较粗的八宝景天绿色屋顶的径流调控功能优于根茎较细的大花马齿苋绿色屋顶。佛甲草绿色屋顶的总根长密度和平均根径最大,其雨水初损占比最低,最易产流,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其径流调控效益相对其他两种植物的绿色屋顶下降更明显。  结论  植物根系可提高绿色屋顶基质的滞蓄能力,但会导致绿色屋顶产流提前;同时根系的径级分布也会影响绿色屋顶的径流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123.
为探究深蓄灌溉利用汛期雨洪资源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可行性,于2020年6—10月在玉米田间小区开展试验研究,监测不同计划储水深度(T1:Hp=60 cm; T2:Hp=90 cm; T3:Hp=120 cm; T4:Hp=150 cm; T5:Hp=180 cm)且以饱和含水率为灌水上限的一次深蓄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量化补充土壤水的农田水分动态,为制定有效补给土壤储水的深蓄灌溉制度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深蓄灌溉可有效补充农田土壤水分,灌溉10天后不同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增幅范围为11.90%~40.85%,T5处理含水率增幅最高;随着计划储水深度的增加,夏玉米农田蒸散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后上升至最高水平,在计划储水深度为90 cm的处理达到最大;计划储水深度为60,90 cm时,补充水量主要用于补给浅层土壤和农田蒸散,不利于进行土壤储水;计划储水深度为120 cm以上时,灌水及降雨对深层土壤水分补给量达243.39 mm以上,占总供水比重27.29%以上...  相似文献   
124.
黄土高原沟壑区阳坡侧柏集水造林集蓄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水量平衡原理,采用水平阶整地的方式,对黄土高原沟壑区阳坡在不同集蓄比时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树木耗水规律、成活率、生长量和投入费用等进行了研究,汛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水分盈余最大的时段,休眠期是土壤水分亏缺最大的时段。通过集水造林整地,汛期可最大限度地集蓄有效降水,提高土壤含水率,缓解春季和汛前土壤水分亏缺,提高苗木成活率并促进林木正常生长。黄土高原沟壑区阳坡造林适宜的集蓄比为4∶1,适宜的造林密度为1 000株/hm2。  相似文献   
125.
南方红壤区水土保持雨水集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当前农业节水灌溉的需求和发展趋势,针对江西省的地形和土地利用特征,结合红壤水土流失区坡面整治的需要,设计并实施了高山集雨异地灌溉模式、低山丘陵集雨自灌+提灌模式和山塘清淤扩容、塘坝及岸坡整治的水土保持雨水集蓄工程。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了水土保持与雨水集蓄相结合,使两者合理配置、相互促进,为南方红壤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节水灌溉提供了新的思路,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26.
 太行山低山区干旱缺水严重,大大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是发展山区旱作林果业和旱作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笔者在分析雨水集蓄利用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对雨水汇集、蓄存和高效利用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7.
绞股蓝为葫芦科绞股蓝属的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明代《救荒本草》、《野菜博录》,清代《植物名实图考》,现代《中药大辞典》、《民间常用草药》、《全国中草药汇编》等古今专著均有记载,它具有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自1976年日本学者Nagai等从该植物的皂甙中分离出人参二醇和ZX—羟基人参二醇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至今已有80余种皂甙得到鉴定。通过对其药理的研究已证明绞股蓝是一种增强剂,同时具有抗肿瘤的活性和增加免疫功能等作用。本文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及有关文  相似文献   
128.
一只患病金毛犬疑似子宫蓄脓前来就诊,对其进行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电解质检查以及B超检查.结果显示:B超检查在子宫可见多个圆形低回声区,呈现比膀胱回声更强的超声影像,确诊为子宫蓄脓.该患犬血清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有所升高,电解质正常,符合手术要求.采用手术方法,成功摘除蓄脓子宫.  相似文献   
129.
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冠层增温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设计日光温室主动蓄放热冠层增温系统(Active heat storage-release system for canopy warming,AHSCW)并进行实地试验,分析该系统对番茄冠层的增温效果,为进一步探讨主动蓄放热热能的高效应用方式和作物局部增温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在第六代主动蓄放热系统基础上设计AHSCW,以太阳能为热源,白天通过水循环将太阳能以热能的形式收集于蓄热水池内,夜间通过冠层增温管道释放热量,对番茄冠层进行局部增温。以使用AHSCW的日光温室为试验温室,未加温的日光温室为对照温室,通过测定太阳辐射强度、番茄冠层空气温度、水温及水泵耗电量参数及不同时期番茄的株高、茎粗和产量,对系统的增温效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白天AHSCW的蓄热量为166~194 MJ,夜间放热量为129~142 MJ,能量利用效率为67%~86%;该系统能够提高番茄冠层区域气温1.4~3.0℃;AHSCW温室果实产量为1.14 kg/m~2,是对照温室(0.64 kg/m~2)的1.77倍。【结论】AHSCW可以明显提高番茄冠层气温,保证番茄的越冬生产,促进番茄生长,增加其产量并可使果实提前成熟上市。  相似文献   
130.
四川紫色土地区典型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为定量分析紫色土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程度,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在蓄满产流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紫色土地区小流域分布式产汇流模型。该模型以地块为计算单元,在每个地块上输入参数,然后依据流域产汇流机制计算每个地块的产汇流量,并用递归算法将计算结果推算到流域出口,得到流域径流总量。该模型能评价流域下垫面各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模拟每个地块次降雨产汇流过程。在鹤鸣观小流域进行了模型的检验与应用,模拟过程与实测结果符合较好。该研究为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