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90篇 |
免费 | 188篇 |
国内免费 | 37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11篇 |
农学 | 350篇 |
基础科学 | 259篇 |
333篇 | |
综合类 | 2431篇 |
农作物 | 294篇 |
水产渔业 | 63篇 |
畜牧兽医 | 325篇 |
园艺 | 529篇 |
植物保护 | 1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5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207篇 |
2021年 | 309篇 |
2020年 | 293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138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270篇 |
2013年 | 265篇 |
2012年 | 305篇 |
2011年 | 287篇 |
2010年 | 316篇 |
2009年 | 324篇 |
2008年 | 277篇 |
2007年 | 220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58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229篇 |
2002年 | 176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32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102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77篇 |
1993年 | 69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88篇 |
1990年 | 67篇 |
1989年 | 65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沙兰杨,属杨柳科杨属中黑杨派品种,于1954年从德闫引入我国,1973年又从陕西引入伊犁州。经过近20年的栽培试验及区域试验,品种的优良特性得以表现.是杨树中生长较快的优良品种。1995年,该品种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04年,该品种又通过自治区良种委员会审定,得以在新疆北疆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82.
83.
杨树和柳树随处可见,并同时被文学家和科学家重视。由此将文学境界中的“杨柳”与生态意义上的“杨柳”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并描述它们与人类生存环境乃至生命世界的关系,可让人们更加喜爱现实世界里的杨柳及其富于生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4.
【目的】株型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性状,对小豆矮秆窄叶突变体nld进行转录组学分析,以期探究小豆矮秆窄叶的转录水平调控机制。【方法】构建小豆栽培种野生型GM437和矮秆窄叶突变体nld的根、茎、叶转录组文库,利用RNA-Seq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对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同时,利用外施激素的方法确定突变体应答激素种类。【结果】转录组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外施赤霉素可部分恢复矮秆窄叶突变体的生长。关键基因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肉桂醇脱氢酶、黑酸叶绿醇转移酶、4-羟苯基丙酮酸双氧酶等在小豆植株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苯丙烷生物合成通路为小豆矮秆窄叶建成主要调控通路,赤霉素在突变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杂交大豆生殖生长期冠层生理及产量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审定的杂交豆1号、杂交豆2号2个杂交大豆品种和同熟期常规品种吉育72和吉林30为材料,探讨生殖生长期杂交大豆高产冠层生理,分析产量构成特性,明确杂交大豆增产部分生理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1年,杂交大豆比常规品种分别增产13.9%和16.7%。杂交大豆R6期以后叶片叶绿素含量,R2(始花期)~R7(成熟初期)期光合速率和R2~R4 (盛荚期)期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常规品种,2010年杂交豆1号和杂交豆2号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为8.09和8.30,远高于常规大豆最大适宜叶面积指数,且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没有陡然下降。杂交大豆品种R2~R7期生物产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常规品种,生物产量平均积累速度和最大积累速度分别比常规品种高0.06 g d–1和0.20 g d–1,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时间和积累速率开始减缓时间分别比常规品种提前3.09 d和5.85 d,干物质积累早发优势显著。杂交大豆百粒重、主茎荚、粒重与常规大豆差异不显著,但分枝荚、粒重极显著增加。而杂交大豆R7期籽粒占生物产量比例和粒茎比与常规品种差异不显著。表明强大的冠层优势,快速的干物质积累和较高生物产量,是杂交大豆高产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86.
卡帕茨杨Populus×euramericana‘Carppaccio’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林科院从国外引进的欧美杨无性系 ,由山东省林木种苗站引入山东。通过山东省林科院、山东省林木种苗站、济宁市林业局、宁阳县林业局等单位在各地进行的造林试验 ,卡帕茨杨表现优良。现根据我们的试验研究 ,结合其它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 ,将卡帕茨杨在各地的表现和优良特性介绍如下 :1 生长速度快卡帕茨杨在不同地点的生长表现见表 1。表 1 卡帕茨杨在各地生长表现地点 株行距(m) 无性系 林龄(a)胸径(cm)树高(cm)单株材积 (m3 )蓄… 相似文献
87.
88.
考虑冠层温度变化的时滞效应,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土壤含水率的监测精度。该研究以灌浆期的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精密红外温度传感器(SI-411)连续监测I1(田间持水量的85%~100%)、I2(田间持水量的70%~85%)和I3(田间持水量的50%~65%)3个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冠层温度,并同步获取试验地地面净辐射、大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数据,以及不同水分处理小区0~10、0~20、0~30、0~40、0~60 cm不同深度处土壤含水率数据,利用高斯函数拟合冠层温度及环境因子日变化过程以此确定拟合曲线的峰值时刻,通过峰值时间差确定两者之间的时滞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冠层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在考虑冠层温度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时滞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冠层温度变化的时滞效应对监测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下的冠层温度峰值具有较大差异,峰值大小依次为I3、I2、I1;I1、I2、I3水分处理的冠层温度峰值时刻分别滞后净辐射约70、70、100 min,超前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约60、60、30 min;冠层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温度,其次为地面净辐射,最后为相对湿度;考虑时滞效应的冠气温差与土壤含水率的相关性更高,考虑时滞效应的冠气温差对土壤含水率的监测效果有一定提升。研究可为利用作物生理特性提高土壤水分监测精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贵州野生牧草--窄叶野豌豆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窄叶野豌豆在贵州属于新分布。在贵阳的生育期为200d,较目前主绿肥品种短50 ̄60d,产草量中等,营养成分好,各种畜禽喜欢采食。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