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75篇 |
免费 | 430篇 |
国内免费 | 58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37篇 |
农学 | 552篇 |
基础科学 | 371篇 |
1219篇 | |
综合类 | 4721篇 |
农作物 | 378篇 |
水产渔业 | 329篇 |
畜牧兽医 | 1597篇 |
园艺 | 384篇 |
植物保护 | 30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1篇 |
2023年 | 367篇 |
2022年 | 466篇 |
2021年 | 487篇 |
2020年 | 430篇 |
2019年 | 462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418篇 |
2016年 | 508篇 |
2015年 | 467篇 |
2014年 | 587篇 |
2013年 | 559篇 |
2012年 | 656篇 |
2011年 | 651篇 |
2010年 | 635篇 |
2009年 | 541篇 |
2008年 | 646篇 |
2007年 | 464篇 |
2006年 | 391篇 |
2005年 | 360篇 |
2004年 | 297篇 |
2003年 | 286篇 |
2002年 | 202篇 |
2001年 | 234篇 |
2000年 | 185篇 |
1999年 | 158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35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24篇 |
1994年 | 129篇 |
1993年 | 108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104篇 |
1990年 | 83篇 |
1989年 | 69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988年,利用红豆草改良长芒草草地,建设人工割草场,显著提高了草地生产能力,经对1988-191年该草地地上生物量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地上生物量动态模型。为管理,保护,合理利用同类草地,发展畜牧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2.
气候变暖促进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分布面积逐渐增加,但有关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型高寒草原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长期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连续13年观测青海湖地区高寒草地地上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盖度等指标,阐明了植被群落特征的长期变化规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解析了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物种丰富度均呈现较强的波动上升趋势,平均鲜重和物种数分别为215.41 g·m-2和15,高物种丰富度促进生产力增加;高寒草原群落总盖度和平均高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地上生物量和总盖度分别受到年均气温和生产力的显著影响。未来增温气候情景将会显著增加青海湖地区紫花针茅型高寒草原生物量,但降雨量增加会降低物种丰富度。 相似文献
123.
124.
四川省农村自有桑园受劳动力分配或养蚕需要及传统因素等的影响,普遍采用春伐(冬季重修)的剪伐方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栽植的桑树多为低干密植。随养蚕布局的改变,农村桑树的桑叶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蚕茧生产,制约着蚕茧质量,提高桑叶产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集多年生产 相似文献
125.
为了探讨高精料饲喂产生LPS对奶山羊血浆游离氨基酸重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选用奶山羊6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6(低精料组)和6∶4(高精料组)的日粮,交叉试验设计,分2期进行,每期14d。在试验第3周测定瘤胃液pH、血液中LPS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自第3周,高精料组山羊开始出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外周血液中LPS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中各氨基酸含量均发生变化,表现为Glu、Al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Gln、Arg、Thr、Lys、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游离氨基酸、总生糖氨基酸均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精饲料比例增加,血浆氨基酸发生重分配,其机理可能与瘤胃pH下降和血液中LPS含量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6.
【目的】快速、准确和大范围地对天峻县草地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 )进行监测。【方法】利用天峻县 Landsat 8 OLI 遥感图像数据和同期 43 处样点实测生物量数据,分别建立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修改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 Adjusted Vegetation - Index, MSAVI)、比值植被指数(Ratio Vegetation Index,RVI)与草地地上生物量的遥感统计模型,分析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天峻县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不同的统计模型的拟合效果不同;由 4 个自变量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比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遥感植被指数与草地地上生物量建立的三次项回归模型在拟合精度上较一元线性和多元线性高,为 y=116. 12x3 –898. 48x2 +1 672. 1x–1 003. 4。【结论】 RVI 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三次项模型适用于监测天峻县地区的草地地上生物量。 相似文献
127.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不同梯牧草(Phleum pratense)材料苗期生物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4份梯牧草材料(L,S,T,W)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盐胁迫浓度以及碱胁迫浓度为试验处理,对梯牧草苗期生物量、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程度增加,4份梯牧草材料根冠比、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盐胁迫下地上、地下生物量呈降低趋势,碱胁迫下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不同梯牧草材料经过盐胁迫及碱胁迫处理后各指标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通过隶属函数进行综合评价发现4份材料耐盐性排序为T>W>S>L,耐碱性排序为T>S>W>L。 相似文献
128.
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同一生境类型下具有不同交配系统特点和不同传粉者丰度的3种龙胆科植物湿生扁蕾(Gentianopsis paludosa)(自花授粉)、祁连獐牙菜(Swertia przewalskii)(高昆虫访问异花授粉)和线叶龙胆(Gentiana farreri)(低昆虫访问异花授粉)为对象,研究其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3种植物的花粉胚珠比例(P/O)存在显著差异(P0.05),湿生扁蕾的P/O显著低于另外两种异花授粉植物的(P0.05),祁连獐牙菜的P/O显著低于线叶龙胆的(P0.05);2)3种植物的繁殖分配比例存在差异,湿生扁蕾的繁殖分配比例显著高于另外两种异花授粉植物的(P0.05),线叶龙胆的繁殖分配比例显著高于祁连獐牙菜的(P0.05);3)在繁殖分配比例与个体大小关系上,湿生扁蕾与其个体大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而另外两种异花授粉植物则与其各自个体大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表明,交配系统类型和传粉者丰度与植物的资源分配模式有关,尽管3种植物的繁殖绝对投入量都与其个体大小显著正相关(P0.05),但自花授粉植物相对于异花授粉植物具有较高的繁殖分配比例,并且这种较高的繁殖分配比例不受个体大小影响,这种高繁殖投入的资源分配模式可能与自花授粉植物具有繁殖保障,从而降低其繁殖代价有关。 相似文献
129.
放牧对武功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退化草甸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除20-40cm土层轻牧和中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差异外(P0.05),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可溶性碳氮含量在0-20和20-40cm土层间无显著差异(P0.05),均表现为在0-20cm土层轻牧显著大于中牧和重牧(P0.05);3)碱解氮和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在不同土层,轻牧和中牧含量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4)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在不同土层下,轻度和中牧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30.
黄土丘陵区草本群落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植被组成的主体,而草本植物作为草地生态系统的优势群落,在黄土高原恢复植被和水土保持建设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本试验选取黄土丘陵区不同纬度下的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草本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并验证等速生长关系,以期为黄土丘陵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建设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1)在纬度梯度35.95°~38.36° N变化范围内,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带草本群落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54.60~204.32 g·m-2,平均值156.968 g·m-2,变异系数为27.83%;地下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8.88~829.64 g·m-2,平均值469.21 g·m-2,变异系数为48.87%;草本群落地下/地上生物量变化范围为 0.93~4.49,平均值2.89,变异系数为39.18%。草本群落生物量(地下、地上)大小顺序均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草原-荒漠带,且地上、地下生物量随纬度梯度变化规律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型变化趋势。(2)草本群落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达到0.59,且符合等速生长关系。(3)草本群落地下生物量与年均降水、年均温、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之间均呈显著相关。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生物量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影响机理还需进一步结合植物生物学和生理生态方面的综合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结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