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31篇
  免费   416篇
  国内免费   590篇
林业   2982篇
农学   1005篇
基础科学   1501篇
  802篇
综合类   10438篇
农作物   623篇
水产渔业   382篇
畜牧兽医   4383篇
园艺   1089篇
植物保护   532篇
  2024年   248篇
  2023年   762篇
  2022年   815篇
  2021年   866篇
  2020年   685篇
  2019年   824篇
  2018年   302篇
  2017年   622篇
  2016年   693篇
  2015年   736篇
  2014年   1250篇
  2013年   1161篇
  2012年   1308篇
  2011年   1392篇
  2010年   1298篇
  2009年   1335篇
  2008年   1354篇
  2007年   1109篇
  2006年   1018篇
  2005年   1076篇
  2004年   975篇
  2003年   1030篇
  2002年   654篇
  2001年   646篇
  2000年   413篇
  1999年   186篇
  1998年   205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113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7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重金属污染具有滞留时间久、难恢复和难治理等特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备受关注。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ark septateendophytes,DSE)可与多种植物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其在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联合共生增强植物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系统阐述DSE功能及其对重金属耐性机制,本文综述了DSE的结构特征及定植规律,其促进宿主植物生长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重金属胁迫下DSE的应答机制(吸附螯合、调控基因表达、抗氧化应激和“区室化”作用等),总结了DSE-植物共生体系在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以期为DSE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2.
为探索狐尾藻对重金属铜的积累和耐性机制,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处理(0、20、50 mg·L-1)对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生长生理特性以及叶片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分析各器官中铜吸收转运及铜在各组织器官亚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结果表明:各浓度铜处理下狐尾藻均能存活,但铜浓度高于50 mg·L-1时,狐尾藻根、茎、叶生物量相比对照(铜 0 mg·L-1)处理降低53.48%、36.99%和32.22%。铜处理后,狐尾藻根、茎和叶铜含量分别为11.81~186.34、1.32~7.89、2.11~11.99 mg·kg-1,根系中铜含量均高于叶片和茎部。铜在狐尾藻中的亚细胞分布主要位于根、茎、叶的细胞壁部分(36.49%~49.61%、45.44%~49.92%、41.45%~55.92%),其次是可溶性组分(21.65%~25.99%、23.03%~27.65%、18.01%~34.63%)。狐尾藻中铜的赋存化学形态以盐酸提取态、醋酸提取态和乙醇提取态为主,所占比例为76.34%~86.67%,均是活性较低的形态。因此,狐尾藻是铜富集较好的植物,其根部的耐性大于茎、叶。铜以吸附态或蛋白质、果胶酸盐等低活性形态赋存于细胞壁或可溶性组分(液泡)中是狐尾藻积累和耐受铜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3.
苹果在鲜切过程中易因遭受机械损伤而引发褐变,严重影响其感官品质、风味和商品价值。采用不同浓度外源阿魏酸溶液对鲜切‘红富士’苹果进行浸泡处理,以研究其抑制鲜切苹果褐变的机制。结果表明:1、5、8、10 g/L 的阿魏酸浸泡处理均能有效抑制鲜切苹果褐变,10 g/L 阿魏酸浸泡处理10 min 对鲜切苹果褐变的抑制效果最优;10 g/L 阿魏酸处理显著提高了鲜切苹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抑制了贮藏后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了表儿茶素等单一酚的含量,提高了对香豆酸的含量;添加5 mg/mL 表儿茶素会促进苹果浆液褐变,而添加5、10、20、40 mg/mL 对香豆酸均能抑制苹果浆液褐变。综上所述,外源阿魏酸处理可通过提高SOD 活性、抗氧化能力、内源褐变抑制物含量以及降低褐变底物含量来减轻鲜切苹果褐变。  相似文献   
44.
稻飞虱是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一类最主要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本文重点就稻飞虱重要遗传特性(翅型分化、繁殖力、抗药性)分子基础、水稻-稻飞虱-天敌-其他生物种间互作关系、稻飞虱灾变机制及其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剖析稻飞虱灾变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子基础,明确集约农业与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在微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以在集约农业背景下维持或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实现稻飞虱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45.
试验采用国光根盼生根剂,比较不同浓度处理、不同扦插时间及不同移栽基质配比3个因素,对黄金百香果扦插育苗的影响,以期为闽西北地区及相同生态区培育黄金百香果大苗的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黄金百香果扦插培育大苗最佳处理组合为:9月份扦插,采用国光根盼(5%吲哚丁酸·萘乙酸)100 mg/L处理,基质为原始阔叶林山皮土80%+海状元有机肥20%,其扦插成活率为94.6%,成苗率为93.1%,大苗率为73.2%。  相似文献   
46.
小白菜是中国种植面积较广、深受大众喜爱的蔬菜,但真实菜地环境中虫害往往出现在叶片的特定区域,且受环境因素如光照和背景干扰较大,影响对其的智能检测。为提高小白菜虫害的检测效率和准确率,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YOLOv5s网络框架改进的YOLOPC小白菜虫害识别模型。首先,引入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机制,将其放在CBS(卷积层Convolution+归一化层Batch normalization+激活函数层SILU)的输入端构成CBAM-CBS的结构,动态调整特征图中各个通道和空间位置的权重;使用上采样和1×1卷积操作来调整特征图的尺寸和通道数,实现不同层次特征的融合,增强模型的特征表示能力。同时,改进损失函数,使其更适合边界框回归的准确性需求;利用空洞卷积的优势提高网络的感受野范围,使模型能够更好地理解图像的上下文信息。试验结果表明,与改进前的YOLOv5s模型相比,YOLOPC模型对小白菜小菜蛾和潜叶蝇虫害检测的平均精度(mean Average Precision, mAP)达到91.40%,提高了12.9个百分点;每秒传输帧数(Frame Per Second, FPS)为58.82帧/s,增加了11.2帧/s,增加幅度达23.53个百分点;参数量仅为14.4 MB,降低了25.78个百分点。与经典的目标检测算法SSD、Faster R-CNN、YOLOv3、YOLOv7和YOLOv8相比,YOLOPC模型的平均精度分别高出20.1、24.6、14、13.4和13.3个百分点,此外,其准确率、召回率、帧速率和参数量均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模型可为复杂背景下小白菜虫害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7.
解读了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分析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8.
陈强 《广东茶业》2022,(Z1):31-37
本试验以福建寿宁县3足龄金观音茶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穗条类型、生根调节剂浓度、基质配比对穗条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条长度、粗度对扦插效果影响显著,具有长度越长、粗度越小,扦插效果越差的趋势。其中,对粗度>4 mm穗条,ABT1对短枝(3 cm)生根率无明显影响,但显著增加了长枝(25 cm)生根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的16个ABT1、NAA和IBA处理中,以15 mg/L ABT1+10 mg/L NAA+20 mg/L IBA处理下长枝生根率最高(83.2%)。结合基质配比优化,以体积比3:1:0:2的黄泥、珍珠岩、蛭石、泥炭土组成的混合基质进行扦插,生根率达93.5%。建议今后金观音扦插中应选择粗度4 mm以上的穗条,为改善长枝扦插生根能力,可采用≦15 mg/L复配型NAA+IBA生长调节剂,以及由黄泥、珍珠岩、泥炭土组成的混合基质。  相似文献   
49.
农林高校实验室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新农科”建设的逐步推进,对其安全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农林高校实验室构建并实施双重预防机制有助于强化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推动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有效预防和化解安全风险,保证实验室的安全运行。文章阐明了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流程,提出了双重预防机制有效运行管理措施,以期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关节疼痛、不孕、流产、生殖器官及胎膜炎症和各种组织局限性病变,其防控成败关乎公共卫生安全。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布病致病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其在细胞内与细胞作用的机制较复杂,完整致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布鲁氏菌的分类与进化、胞内生活周期、致病机制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进一步有效防控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