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82篇
林业   465篇
农学   47篇
基础科学   16篇
  118篇
综合类   679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203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浙江地域特色物种,通过对福建、浙江等省市金线莲生产企业走访和浙江地区金线莲资源野外调研,收集不同资源组培无菌苗16份,在温州、金华、杭州、宁波、丽水等地发现浙江金线莲野生种源12份。浙江省药用野生金线莲共有3种,主要分布海拔为200~1200m,团粒结构好,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含量高的地域。查阅相关文献,开展金线莲本草考证和生态生物学基础研究,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保护利用浙江省中药材金线莲资源。  相似文献   
62.
2020-01ml 目录     
目的传统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便于结果比较。目前,物种保育价值模型主要通过林分丰富度核算森林当前保育价值,但未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对树种生长的潜在影响,不能体现森林的长期保育价值。近年来,逐步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新理论中,尚未出现适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的方法。方法通过分析福建土地利用情况计算生境质量并划分等级,首次提出生境质量调整系数。利用生境质量和森林分布之间的地理对应关系,构建出基于生境质量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模型(HQ-BPV模型),由此将土地利用的影响融入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中。结果(1)福建省生境质量分布整体呈现内北高南低、内陆高沿海低和自然保护区高非自然保护区低的态势。(2)福建主要植被类型的平均生境质量按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 > 竹林 > 阔叶混交林 > 阔叶林 > 灌丛 > 针叶林 > 经济林。(3)调整后栎类和栲类的物种单位面积保育价值最高,为3.58万元/hm2,调整后各优势树种(组)的物种保育总值中阔叶混交林价值最高,为658.42亿元,构建模型核算的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2 056.39亿元。结论基于能够量化土地利用影响的生境质量指数,构建出HQ-BPV模型用于评价福建省森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为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育价值核算提供新思路,有利于森林资源监测和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63.
陕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冬季,采用粪堆计数法对陕西省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总密度为(0.48±0.7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差)。以针阔混交林的林麝种群密度最高,为(0.94±0.05)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阔叶林和灌木林次之,分别为(0.28±0.02)和(0.13±0.02)头.km-2(平均密度±标准误),草地(包括荒地)以及山顶草地 灌木 低矮乔木镶嵌景观中林麝密度均为0。在北坡,林麝主要分布在中山地带(海拔为1 700-2 100 m),南坡则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2 100-2 450 m),这种分布的差异可能与坡向和人为干扰有关。总之,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密度极低,迫切需要加强保护,恢复种群。图2表3参27  相似文献   
64.
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生境利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四川省宝兴县大熊猫栖息地中调查了 12种生态因子的 5 8种生境类型 ,利用Forageratio指数对大熊猫在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生境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原始林 2 0 82个样方中发现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4 31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2 0 7% ;在 15 82个次生林样方中有大熊猫痕迹样方 15 2个 ,有大熊猫痕迹样方数占调查样方数的 9 6 % .研究结果表明 :①原始林中大熊猫回避大于坡度 4 0°的生境类型 ,而在次生林生境中对坡度没有表现明显的偏好 .②坡向和乔木郁闭度对大熊猫的生境选择没有明显影响 .③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大熊猫都偏好针阔混交林 ,但在次生林中还把选择范围扩大到针叶林和阔叶林 .④原始林中大熊猫偏好乔木胸径 30~ 5 0cm的生境 ,次生林中降至 2 0cm以上 .⑤大熊猫在原始林中回避竹类植物盖度低于 5 0 %的生境 ,在次生林则随机选择这类生境 .⑥大熊猫明显偏好原始林 .在全部 12个生态因子中 ,大熊猫对 11个因子的选择发生了改变 ,改变程度各不相同 .大熊猫在原始林中要回避的 9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随机选择 ;在原始林中随机选择的 6个生境类型 ,在次生林中变得偏好 .上述结果说明 ,对于原始林中回避或随机选择的生境特征 ,次生林中的大熊猫变成随机选择或偏好 .因此 ,大?  相似文献   
65.
浙江省白豆杉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清浙江省白豆杉资源状况,应用典型抽样的原理对浙江省白豆杉分布面积、数量、生境、植物区系及群落特点等进行实地的样方调查.调查得知,浙江省白豆杉有11个分布点,根据29个样方的调查资料推算,浙江省白豆杉的资源总量为24.22万丛,分布面积为408.08 hm2;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分析,浙江省白豆杉群落的植物区系具有起源古老,珍稀植物较多,地理成分复杂,并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等特点;其群落类型属于4个植被型,8个群系组,11个群系类型,白豆杉的生长分布与其所处生境和伴生种猴头杜鹃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6.
矮杨梅生境及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杨梅(Myrica nana Cheval.)隶属杨梅科杨梅属,常绿灌木。仅自然分布于我国西部部分省区.为我国特有的窄生态幅植物。本文对矮杨梅的地理分布、生境、群落特征进行了考查。分析了生境对该物种生长、分布的影响;提出了种内变异问题。以期丰富对矮杨梅这一物种的认识。  相似文献   
67.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得很快,但是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监测体系,组织自然保护区开展资源、生态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应用GAP对自然保护区的布局和现状进行分析表明,目前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先生态系统有27类。并以海南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RS和GIS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生境破碎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致使斑块内部物种向外迁移,生物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68.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概述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热点地区的分析,为我们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优先等级提供了依据;由于人类的剧烈干扰,现在地球上有许多物种和生态系统都处于濒危的境地,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为严重;热点地区虽然在地球上所占的面积很小,但却拥有大量的物种,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应特别引起我们注意;每个物种灭绝的难易程度不同,稀有种和长寿命种特别易于灭绝,而关键种一旦受到威胁,依赖于其生存的许多物种也会有灭绝的危险。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方面,种群内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来源于奠基者效应、统计瓶颈效应、遗传漂变和近亲交配4种因素。物种的概念影响到对物种的保护,物种保护应包括物种内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种群的动态调节机制和源—汇种群动态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种群生存力分析是了解物种濒危机制的崭新手段。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和自然干扰体系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考虑的重要方面。人为的生境破碎与自然景观的异质性不同,生境破碎会造成边缘效应和拥挤效应等一系列的生物学后果。  相似文献   
69.
苏北农林生境蚂蚁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捕法和样方调查法获得苏北地区农林生境蚂蚁4亚科11属14种。优势种为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中华小家蚁(Monomorium chinense)和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从生境分布来看,前2种亦是研究区域的广布种。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7种农林生境中蚂蚁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和生境异质性对蚂蚁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生境中蚂蚁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均不相同。山地针叶阔叶林中蚂蚁群落种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蔬菜果园农田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低。人类干扰越强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低;生境质量和异质性越高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高。PCA分析可将这7种生境蚂蚁群落分为3大类型。相关分析与群落结构P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0.
在100 m×140 m固定样地中检验黄连木种群性比与繁殖植株密度、种群密度和林分密度的关系,分析微生境因子对黄连木种群性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木雌、雄植株数随取样面积的增加而增大,且种群性比显著偏雄性(检验,p0.05);黄连木种群性比表现出显著的密度依赖性(p0.001),雄株比例与繁殖植株密度、种群密度、林分密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在10 m×10 m研究尺度上,雌树和雄树株数均与土壤全氮、有机碳、有机质以及枯落物厚度呈显著正相关,表明黄连木种群雌雄植株具有相似的资源需求;黄连木雄树株数与土壤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磷含量对黄连木种群性比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土壤湿度则对种群性比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