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197篇 |
免费 | 544篇 |
国内免费 | 82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262篇 |
农学 | 1343篇 |
基础科学 | 9524篇 |
1774篇 | |
综合类 | 9650篇 |
农作物 | 842篇 |
水产渔业 | 886篇 |
畜牧兽医 | 2884篇 |
园艺 | 867篇 |
植物保护 | 5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4篇 |
2023年 | 643篇 |
2022年 | 849篇 |
2021年 | 1072篇 |
2020年 | 794篇 |
2019年 | 871篇 |
2018年 | 335篇 |
2017年 | 754篇 |
2016年 | 855篇 |
2015年 | 1043篇 |
2014年 | 1722篇 |
2013年 | 1511篇 |
2012年 | 1984篇 |
2011年 | 1866篇 |
2010年 | 1793篇 |
2009年 | 1681篇 |
2008年 | 1759篇 |
2007年 | 1598篇 |
2006年 | 1341篇 |
2005年 | 1152篇 |
2004年 | 1045篇 |
2003年 | 1019篇 |
2002年 | 700篇 |
2001年 | 620篇 |
2000年 | 489篇 |
1999年 | 300篇 |
1998年 | 277篇 |
1997年 | 268篇 |
1996年 | 196篇 |
1995年 | 216篇 |
1994年 | 167篇 |
1993年 | 162篇 |
1992年 | 199篇 |
1991年 | 201篇 |
1990年 | 172篇 |
1989年 | 189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38篇 |
1985年 | 34篇 |
1984年 | 53篇 |
1983年 | 42篇 |
1982年 | 33篇 |
1981年 | 23篇 |
1980年 | 44篇 |
1979年 | 37篇 |
1978年 | 25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5篇 |
197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红树林湿地在近海水体营养控制和营养盐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沉积物、水体和植被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其生态功能的运转,了解虾塘养殖对林下沉积物和间隙水养分特征影响对评价红树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不同影响程度的红树林(无排放区、直排区、修复区)为研究样地,通过不同生境下沉积物与间隙水养分特征的分析,探讨虾塘养殖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如下:1)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影响区中(直排区、修复区)红树林下沉积物TN与OM、TP呈正相关关系,虾塘养殖废水直排对林下沉积物具有明显酸化作用;2)NH4+-N是红树林下间隙水可溶性无机氮(DIN)的主要组成形式,无排放区沉积物还原性较强,更利于NH4+-N累积在间隙水中;NO3--N与DIN呈极显著相关,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增强了NO3--N、NO2--N和DIN的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和间隙水的理化性质可作为评价虾塘养殖区边邻红树林生境变化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92.
土壤-水稻籽粒系统镉富集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取自51篇参考文献中的土壤和水稻籽粒数据进行分析,在多种土壤因素共同影响下,研究了单一土壤性质[包括土壤pH、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和土壤质地]和水稻类型(包括粳稻和籼稻)对土壤-水稻籽粒系统Cd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籽粒吸镉量与土壤含镉量关系最密切,且呈显著正相关,随土壤pH增大呈减少的趋势;SOM和CEC的变化对水稻籽粒含镉量影响不显著;在不同土壤质地上,水稻籽粒吸镉能力为壤土 <砂土 <粘土;粳稻与籼稻两种水稻类型的籽粒含镉量差别不显著,但水稻品种间的差别比较显著.利用已有数据建立的两个土壤模式显示:在有机质含量为中,质地为壤土情况下,水稻籽粒的吸镉能力为碱性土壤 <酸性土壤,明显符合一般规律.以上结论说明,在其他土壤性质一定的前提下研究单一土壤因素对水稻籽粒的吸镉能力更具有实际意义,土壤模式的划分在理论、方法和实用性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种用大白菜植株作为大白菜产业的重要基本要素,收获却完全依赖人工。为了明确其物料特性在相关收获机械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推进种用大白菜植株相关机械化研究进展,以河南省济源市柏木洼大白菜育种基地提供的丰抗50作为研究对象,对种用大白菜植株的基本物理参数进行测定,得到大白菜籽粒千粒质量为2.95 g,籽粒休止角为21.7°,角果休止角为44.1°,轻杂物休止角为36.5°,种用大白菜植株脱出物杂余同钢制板面之间的滑动摩擦角约为34°。重点测定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植株脱出物各组分物料的悬浮速度,结果表明,当含水率为16%左右时,各组分物料悬浮速度差异最大,不易出现黏连,易于通过对风速的调节达到使物料分离的目的,清选效果最佳;当含水率为22%左右时,各组物料悬浮速度相似,所有物料接近重叠,难以通过气流分离出物料,清选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994.
针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土壤种子库研究,可为该区域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退化土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阿里地区高寒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与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土壤种子库萌发试验,对区域种子萌发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在阿里地区的高寒草地上所取的9个样地的27个土壤样品中共萌发了28粒植物种子,总计11个种,分属8科10属,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占比最高分别为39%和25%。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与种子库萌发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土壤PH值、土壤含水量与种子库植物萌发呈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全氮、有机碳、碱解氮、与萌发数间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全钾、土壤粒径D90与萌发数间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对阿里地区维持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稳定性及抑制高寒草地退化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林下植被和土壤演变过程与人工林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互为因果,共同影响人工林的群落稳定性和健康水平。以鲁中南山地黑松Pinus thunberg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在调查不同发育阶段林分的群落结构、林下植被、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特征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林生态系统随林龄变化的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以6年生黑松林最高、30年生黑松林最低,有效钾质量分数以30年生最高、6年生最低,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土壤全氮和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为30年生最高、50年生最低,其中50年生土壤全氮质量分数显著低于6年生和30年生,30年生土壤有效氮质量分数显著高于6年生和50年生(P < 0.05)。②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以30年生最高,50年生最低,不同林龄阶段之间差异显著(P < 0.05);土壤脲酶活性随林龄增加而降低,50年生显著高于30年生和6年生(P < 0.05)。③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为6年生> 50年生> 30年生,土壤微生物丰度随林龄升高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为绝对优势菌群。④林下草本植物和灌木多样性随林龄升高呈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996.
为研究几种经济红藻中茉莉酸合成途径的关键物质,实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物质建立检测方法,并对龙须菜、坛紫菜受到机械损伤时各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以100%甲醇提取茉莉酸(JA)、茉莉酸甲酯(MeJA)、12-氧-植物二烯酸(12-OPDA)和13-氢过氧化亚麻酸(13-HpOTE),利用XBridge TM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分离4种物质。优化条件下4种物质得到良好分离,加标回收率为81.23%~90.25%,检测限为0.04~0.56 ng/mL,灵敏度高。坛紫菜、龙须菜和真江蓠3种红藻中,坛紫菜中未检测到JA和13-HpOTE,4种物质均在另外2种藻中检测到。龙须菜受机械损伤胁迫后,4种物质在短时间内得到积累,其中13-HpOTE响应迅速。研究表明,红藻中可能存在类似于植物的茉莉酸合成途径,并参与对损伤的胁迫响应。 相似文献
997.
冻融对土壤分离能力及侵蚀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冻融后坡面为水力侵蚀产沙提供了大量有效物质源,是河道泥沙的主要策源地。该研究利用室内模拟冻融和径流冲刷试验,设置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坡度和流量梯度,分析冻融对土壤分离能力及侵蚀阻力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冻融条件下,坡度、流量和冻融循环次数均对土壤分离能力有显著影响(P<0.05),贡献率分别为17.94%、19.96%和18.43%。冻融前后,土壤分离能力基本均随坡度和流量的增加而增大,冻融后的均值(5.28±2.48 g/(cm2·min))显著大于冻融前(2.39 ±1.71 g/(cm2·min)),但冻融后的增幅明显小于冻融前。不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冻融1次后,土壤分离能力均显著增大(P<0.05),但其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只有在坡度与流量同时较小(10°和≤18L/min)或较大(15°和≥18L/min)时,呈显著增大趋势。冻融循环1、5、10次后,土壤细沟可蚀性分别增大1.25、1.66和1.72倍,随冻融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土壤临界剪切力冻融后显著降低,与冻融次数无明显关系。冻融后土壤平均容重、水稳性团聚体和抗剪强度分别降低了6.61 %、24.77 %和21.35 %,土壤孔隙度和三相结构指数变化与之相反。冻融条件下,土壤细沟可蚀性与水稳性团聚体和抗剪强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辽东栎木材解剖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述银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7,(2)
本文借助通径系数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以五株产自山西中条山的辽东栎为试验材料,详细研究了木材解剖特征的内在关系以及解剖特征与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细胞特征”(纤维、导管尺寸及微纤丝角等)和“组织比量”(导管、纤维及薄壁组织比量)两个主因子基本反映并代表了木材的所有解剖特征,同时也是影响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两个基本解剖因子。 相似文献
999.
1000.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倒二次曲线关系;玉米的倒伏率、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关键性状,倒伏率与机收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与机收损失率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延迟收获能显著降低籽粒含水量,从而降低籽粒破碎率,但继续延迟收获有增加倒伏的风险。综上,长江中游春玉米成熟后适时延迟7~10 d收获,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量与机收籽粒破碎率,提高玉米籽粒机收产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