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04篇
  免费   491篇
  国内免费   1246篇
林业   1392篇
农学   1528篇
基础科学   1357篇
  1392篇
综合类   9483篇
农作物   676篇
水产渔业   1198篇
畜牧兽医   3859篇
园艺   2022篇
植物保护   634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22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377篇
  2017年   486篇
  2016年   615篇
  2015年   720篇
  2014年   1215篇
  2013年   1083篇
  2012年   1543篇
  2011年   1441篇
  2010年   1232篇
  2009年   1332篇
  2008年   1548篇
  2007年   1106篇
  2006年   1049篇
  2005年   1005篇
  2004年   1016篇
  2003年   1092篇
  2002年   608篇
  2001年   570篇
  2000年   430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317篇
  1996年   299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72篇
  1990年   143篇
  1989年   14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3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18篇
  195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准确掌握温度对玉米种子发芽试验的影响情况,有利于在不同研究情况下对发芽试验中的温度进行正确选择,旨在提高种子管理部门在实际监管工作中的效率及准确性,以及企业对自身玉米种子发芽率鉴别中,选择最有利于鉴别的温度。以云南省保山市良种推广面积较大的4个玉米品种的种子作为参照物,分别选择种子发芽试验检验规程(GB/T3543.4—1995)中对玉米种子发芽试验的4个可选温度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调节下的发芽试验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进行大规模试验应该选择试验容许最高温度30℃;重复论证试验或者在企业试验鉴别水平偏低的情况下,应选择20℃或20~30℃的变温处理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932.
不同贮藏温度和保鲜处理对黄秋葵贮藏品质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采后不同贮藏温度对黄秋葵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保鲜剂对黄秋葵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台湾“五福”黄秋葵为试材,分别置于低温((4±1)℃、(9±1)℃、(14±1)℃)和常温((20±1)℃)条件下贮藏,研究温度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采用1.0%壳聚糖、5.0 mmol/L水杨酸、0.5片安喜布、5%O2+8%CO2处理黄秋葵,研究保鲜处理对其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9±1)℃贮藏组的保鲜效果最好,显著改善了贮藏期间黄秋葵的失重率、硬度、叶绿素含量、VC含量、L值、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MDA含量、细胞膜相对电导率;4种保鲜处理均能显著提高黄秋葵的SOD、POD、CAT活性,并维持其活性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显著抑制黄秋葵果实MDA含量的升高。通过研究发现,壳聚糖涂膜液处理组的效果最佳,水杨酸处理组次之并优于1-MCP处理组,气调处理组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33.
以海仙花(Weigela coraeensis)新鲜花粉作为试材,采用花粉液体培养法,研究了硼酸、温度及培养时间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明确海仙花花粉萌发的适宜条件,为海仙花的杂交育种提供参考数据。结果表明: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过程中,最适硼酸浓度分别为0.01%和0.02%,萌发率达75.28%,花粉管长度为594.66μm;离体培养最佳温度为20℃;最佳培养时间均为6 h。  相似文献   
934.
935.
1调控优化棚室环境1.1温度管理1)注意保温。随着气温的降低,草帘或保温被可适当晚揭早盖。时间掌握在上午拉开草帘或保温被后,室内温度不下降为宜。下午当室内温度降至20℃左右时及时盖帘,以尽量多保存热量,防止夜间的热量散失。2)多膜覆盖。深冬季节,为了保证棚室温度,可在棚内加设“二膜”、“三膜”或“四膜”,棚外草帘上必须加盖“防雨膜”。还可在温室的前沿或大棚四周加设“围裙”膜,以减少室内热量散失,增强保温效果。  相似文献   
936.
1番茄育苗所需环境条件1.1温度应掌握“三高三低”的原则。播种后至出苗前温度要高,控制在25~28℃,以加快出苗,出苗后温度降低2~3℃;分苗后至缓苗前温度要高,促发新根,缓苗后温度降低;定植至缓苗温度要高,定植后温度降低,低温锻炼幼苗的适应性和防止幼苗徒长。  相似文献   
937.
为评估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湿度60%~80%,光周期16L:8D)研究了20、24、28、32℃下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和20、24、28℃下腰带长体茧蜂的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在20~32℃内,腰带长体茧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型;相同温度下,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的增加,腰带长体茧蜂寄生量增加,但当寄主密度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寄生量趋于稳定。24℃的寄生效能最大,20℃最小。随着寄主亚洲玉米螟密度和腰带长体茧蜂密度的增加,搜寻效应逐渐降低。采用Hessell干扰模型,发现28℃时的搜寻常数Q和干扰效应m均为最大,腰带长体茧蜂个体间的干扰效应降低了其寄生效能。  相似文献   
938.
信宜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地区北部山区,海拔500m左右,气候夏热冬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22.8℃,无霜期205~347d,年降雨量1477~1941mm。霜冻期较长,适合短需冷量落叶果树生长。‘三华李’属于广东北部地方品种,果实成熟早,果肉鲜红、质脆,酸甜可口,深受华南各大城市消费者青睐。因其需冷量低(≤7.2℃300~500h),生长区年平均温度19~22℃,适合在亚热带山区种植。信宜钱排镇李产区年平均气温在21~22℃,非常适合种植‘三华李’。自上世纪70年代,钱排镇开始从翁源县引种,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政府的扶持,‘三华李’在信宜得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39.
【目的】研究共生菌Arsenophonus、水稻和温度对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率的影响,揭示影响褐飞虱黄绿绿僵菌发病的重要因子。【方法】通过共生菌Arsenophonus(感染和未感染)与水稻品种(TN1、IR56和Mudgo)以及Arsenophonus与温度(21℃、23℃、25℃、27℃、29℃和31℃)两个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观察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时间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结果】喷黄绿绿僵菌孢子悬浮液后,不同水稻品种上褐飞虱发病率均以含Arsenophonus的试虫较低,而不同温度下的褐飞虱发病率则仅喷菌处理后第3 d和5 d时在25℃、27℃和29℃时含Arsenophonus的试虫发病率显著较低,其他温度下无显著差异。双因素方差结果表明,Arsenophonus与水稻品种双因素试验中均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而Arsenophonus与温度双因素试验中仅在喷菌处理后第3 d、5 d以含Arsenophonus褐飞虱黄绿绿僵菌的发病率显著较低。温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发病率,23℃~29℃条件下褐飞虱的发病率较高,LT50较短,为黄绿绿僵菌侵染褐飞虱的适温范围。其中,27℃时发病率最高,LT50最短,最为适宜;31℃和21℃条件下褐飞虱发病率较低,LT50较长,不利于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侵染。温度还影响含Arsenophonus与不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的相对大小。其中,含Arsenophonus试虫LT50在27℃、29℃时相对较长,在其他温度下则相同甚至较短。【结论】共生菌Arsenophonus显著抑制黄绿绿僵菌对褐飞虱的致病力,且该作用受到温度的显著影响;温度亦显著影响褐飞虱的黄绿绿僵菌发病率,而水稻品种以及Arsenophonus和水稻品种间、Arsenophonus和环境温度间的交互作用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40.
为实现露地葡萄栽培管理简约化,节约生产成本,提高收益,进行了露地葡萄简约化栽培管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锄沟+机器旋垄最省钱,667 m~2成本为260.8元;人工锄沟+打草机打草次之,667 m~2成本为297.6元;人工锄沟+垄铺地布以及沟和垄均铺地布为中等水平,667 m~2成本分别为433.3元、428元;人工锄沟+人工锄垄成本最高,667 m~2成本为518.7元。使用地布覆盖具有一定的增温和保温作用,前期盖地布土壤温度均高于不盖地布,后期趋于平稳;除表面外,距地面深度13cm处温度差别最为明显,最终温度差别为2℃;不覆盖地布20 cm和30 cm处温度高于13 cm处,覆盖地布20 cm和30 cm处温度略低于13 cm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