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97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29篇
  35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2 毫秒
71.
凯氏定氮(半微量)法测定牛乳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时牛乳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硫酸使有机物脱水炭化,有机物炭化生成碳:碳将硫酸还原为SO2,本身则被氧化为CO2;SO2使有机氮还原为NH3,而消化过程中生成氢。又加速了NH3的形成。反应过程中生成的H2O、SO2、CO2逸出,而NH3则与硫酸结合生成(NH4)2SO4留在消化液中。(NH4)2SO4在碱性条件下蒸馏。释放出NH3,用硼酸吸收后,再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72.
73.
玉米秸秆和菇渣炭化发酵基质对番茄育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经济实用的育苗基质,将粉碎后的玉米秸秆和菇渣按不同体积比例混配后炭化发酵,替代草炭用于番茄育苗。试验结果显示,菇渣和玉米秸秆炭化发酵基质营养成分比草炭丰富,略成碱性,均在植物适宜生长范围内,理化性质也都处于育苗基质要求范围内。炭化发酵物与蛭石按照3∶2的体积比混配,并加入质量比6%的发酵鸡粪所育的番茄成苗率低于对照草炭。T_4处理所育番茄苗的壮苗指数最高,番茄苗的叶绿素含量、氮含量、根系活力也最大,且显著高于草炭处理,育苗效果较好。因此,菇渣和玉米秸秆炭化发酵基质可代替草炭用于番茄育苗。  相似文献   
74.
竹材列管移动床连续干馏炭化的工业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制出一种适用于竹材连续干馏炭化的炉型,并进行了竹炭年生产能力200t规模的工业性试验。竹杆加工成长35cm、宽4~7cm的竹片,竹材加工废料破碎成小于10cm的碎块,从加料口投入,靠重力的作用逐步下移,依次进行干燥、炭化和煅烧,自然冷却后,定时从出炭口取出;干馏气沿炉管上升,加热物料的同时自身被提馏,然后冷凝成为竹醋液。结果表明:竹炭得率为绝干竹材的24.7%,固定碳含量(无灰基)94%以上,碘吸附值平均700mg/g,电阻值一般在10Ω以下;竹醋液得率为绝干竹材的20.9%,pH值在2.4~2.8,总酸平均含量5.07%,溶解焦油平均含量1.17%;燃料用竹木加工废材的消耗量为平均每吨竹炭耗燃料0.287t。  相似文献   
75.
秸秆热解工艺优化与生物炭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肥料化利用为目标,优化秸秆热解工艺,实现秸秆生物炭的高值化利用。该研究以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秸秆为原料,以炭化温度、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采用综合评分法优化热解工艺,并分析最优工艺条件下生物炭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影响秸秆生物炭品质因素的主次顺序为炭化温度、保温时间、升温速率。以生物炭的肥料化利用为目标,5种秸秆炭化的最优工艺参数组合是炭化温度500℃、保温时间30 min、升温速率10℃/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5种秸秆生物炭的炭产率约为32%~38%,固定碳的质量分数大于45%,C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53%,N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7%~2.5%,K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41%~6.81%。生物炭表面有含氧官能团且内部有丰富的介孔结构。该研究为秸秆生物炭的肥料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6.
厌氧发酵技术可以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沼气,并伴随副产物沼渣产生。随着大型沼气工程的发展,大量沼渣排放已成为厌氧发酵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亟须对沼渣进行快速有效处理。其中,沼渣的热化学转化利用符合大型沼气工程发展趋势,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首先分析木质纤维素沼渣的原料特性与热化学转化潜力;再对沼渣成型燃料、热解以及水热炭化等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着重对沼渣衍生产物特性、热化学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厌氧发酵结合的潜在优势等方面进行讨论;最后,对沼渣热化学转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木质纤维素生物质厌氧发酵与沼渣热化学转化结合的应用模式研究对大型沼气工程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77.
水热炭化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安全处置与资源化利用鸡粪的技术措施之一。该研究将鸡粪在190和260℃水热炭化处理不同时间(1、6和12 h),收集并测定固体产物生物质炭特性,目的在于了解水热炭化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鸡粪生物质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鸡粪经过水热炭化处理后,46%~56%的干物质转化为生物质炭,C、P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和59%以上,而H、O、N、K质量分数则分别降低了9%~18%、26%~65%、19%~37%和92%~97%。表面电荷量降低,p H值依变性也减弱,其中有效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50%~90%。生物质炭中1~5μm孔隙显著减少,主要形成1和100μm左右的孔隙。总体来看,水热炭化反应温度越高,反应时间越长,这些指标提高或降低的幅度越大,生物质炭的炭化程度越高;比起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生物质炭性质的影响更大。该文还讨论了鸡粪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的应用价值与潜力,研究结果可为鸡粪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8.
为了研究生物质湿解过程中固体产物的腐殖化和炭化特性,以麦秆为原料,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进行反应温度为220℃、停留时间30~180 min条件下的湿解实验研究,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分析结果对麦秆湿解固体产物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麦秆经过湿解处理,固体产物中C元素质量分数从停留时间30 min时的45.86%逐渐增加至180 min时的49.06%;在停留时间为60 min时,XRD谱图上在衍射角2θ约为26°附近就已经出现强峰,微晶结构接近于石墨,并随停留时间的增加,芳香化和炭化程度逐渐提高;固体产物中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具有大量的芳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  相似文献   
79.
榴莲壳水热焦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榴莲壳水热焦作为电极材料的性能,以榴莲壳为原料,在250℃、10h和液固比为10g/g的条件下,通过一步水热炭化将其制备成水热焦,并分析了水热焦的元素组成、结构特性及其作为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榴莲壳水热焦C质量分数高达70.29%,O质量分数低至16.96%,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水热焦中的C主要呈无定形结构,部分接近天然石墨结构;水热焦表面粗糙、分布着尺寸不同的孔隙,多点BET比表面积为38.74m2/g,平均孔径4.67nm;在6mol/L KOH作为电解质的三电极系统中,以水热焦作为工作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对称,且近似矩形,说明水热焦中含杂原子的官能团提供了部分赝电容,恒电流充放电曲线近似为三角形,1A/g时比电容为344.83F/g;交流阻抗曲线在低频区呈陡直的斜线,说明榴莲壳水热焦具有良好的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和低成本的储能材料。  相似文献   
80.
逐年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在浙北一处中产单季稻田连续开展4年(2013—2016)的田间试验。试验包含三个处理:CK:对照(无任何水稻秸秆或生物质炭还田);RS:水稻秸秆全量还田(8 t·hm~(-2)·a~(-1));RSB:全量水稻秸秆炭化还田(2.8 t·hm~(-2)·a~(-1))。收获期测定水稻株高、籽粒产量、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总碳(TC)、总氮(TN)、有效态营养元素P、K、Ca、Mg、Zn、Al、Fe和Mn含量,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全量秸秆炭化还田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SB能显著提高水稻株高和籽粒产量(P0.05),且增幅大于RS;RSB能明显提高土壤TC、TN、有效态P、K、Ca、Mg含量,降低过量有效态Al、Fe、Mn含量;RSB对土壤养分的提高更大程度上是由于秸秆生物质炭间接增强了土壤C、N元素及速效养分的累积;RSB增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TC、TN、有效态K、Mg含量的提高以及有效态Al含量的降低。逐年全量秸秆生物质炭化还田持续增产增肥效果显著,是稻田生态系统极具潜力的秸秆资源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