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20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214篇
林业   289篇
农学   563篇
基础科学   126篇
  72篇
综合类   2566篇
农作物   479篇
水产渔业   112篇
畜牧兽医   1213篇
园艺   430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276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08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294篇
  2005年   360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71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14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7r)分别为0.849和0.002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铜鱼和圆口铜鱼分别有98.80%和99.17%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群体内部,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未出现种群分化。选用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圆口铜鱼群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1~0.75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8-0.7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8~0.670。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均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圆口铜鱼SSR固定指数为0.12l58,高于D.1oop固定指数,显示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更为灵敏。[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377-385]  相似文献   
192.
靳军 《畜禽业》2008,(2):71-72
<正>雏鸡法氏囊病并发新城疫病,近几年在我县流行趋于严重,尤其在5月1日以后春季育雏高峰开始一直到10月初,主要危害农户散养本地杂鸡和肉仔鸡,疫源地是各孵化小厂。1流行特点鸡法氏病主要发生于3~7周龄的本地杂鸡和3~5周龄的肉仔鸡,本病的潜伏期1~3d,突然发病,病程1周左右,感染后当天即发生死亡,如不采取  相似文献   
193.
为了有效控制柳杉云毛虫Hoenimnema roesleri Lajonquière在贵州的发生、危害及蔓延,对柳杉云毛虫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对其形态进行了描述,对其防治效果进行了后续观察,总结提出了化学、人工、营林相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4.
广东省杂交水稻新组合米质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按国家优质稻谷标准GB/T17891-1999,对广东省53个杂交水稻新组合的7项米质性状进行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出糙率全部达一级标准,整精米率和粒型达标率也很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达标率与较高,但垩白粒率和晋白度达标率较低,仍是制约杂交稻米质总体水平提高的关键因素。供试新组合各米质性状达标率的高低顺序为出糙率>粒型>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垩白粒率>垩白度。提出今后杂交稻优质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特别是早稻组合),重视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195.
培杂163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培矮64S为母本,自选恢复系粤恢163为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2006年3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组合米质突出,是广东省第1个米质达国标优质稻谷2级标准的两系杂交稻组合。  相似文献   
196.
我国西南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农业大学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直接从热带种质选育自交系与温带种质自交系杂交,将温、热带种质的优点结合到杂交一代的西南玉米育种新思路,从Suwan-1群体中成功选育了自交系S37(苏37),构建了"温带种质自交系×热带种质自交系"的杂优模式。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西南玉米育种的成功经验,经过研究和发展,又提出将西南玉米育种用种质划分为Reid(瑞德)、Non-Reid(非瑞德)和Tropical(热带)3个类群,其两两组配,可构成"Reid×Non-Reid(浅丘、河谷组配模式)、Reid×Tropical和Non-Reid×Tropical(深丘、山区组配模式)"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本文系统回顾了我国西南玉米育种中热带种质利用、杂种优势群划分及杂优模式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历程,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7.
半个多世纪以来,杂种优势的利用对玉米单产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同时,我国目前种质资源基础狭窄,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种质资源,改良现有的自交系。该文就目前种质的改良利用、引进及创新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8.
杂交大豆杂优豆1号选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杂优豆1号(皖豆25号)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1997年以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与恢复系WR016组配的杂交大豆新组合,这是世界上第二个通过正式审定、可进行产业化开发的大豆杂交种.2002-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191.16 kg/667m2,比CK中豆20增产15.37%,均达极显著水平.2003年参加安徽省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77.28 kg/667m2,比CK中豆20增产19.14%.在多年多点试验示范中表现抗病、高抗倒伏、高产稳产的优点,蛋白质含量43.56%,脂肪含量18.96%,生育期111 d,商品性好,适于安徽省淮北及江淮地区作中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99.
针对纵轴流联合收获机在收获稻麦时出现的脱粒不彻底、分离不完全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分段式纵轴流脱粒分离装置。该装置主要由锥形脱粒滚筒、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360°分离式凹板筛、作业参数电控调节系统等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获得了脱粒强度可调式凹板筛的开关板针对小麦和水稻脱粒的最佳开关状态。为寻求装置作业参数对脱粒效果的影响规律及最优参数组合,进行了多目标优化试验。以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凹板筛分离间隙及喂入量作为影响因素,以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为试验指标,建立了破碎率、损失率、脱出物含杂率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破碎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凹板筛脱粒间隙、导流板角度、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脱出物含杂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对损失率影响的显著性大小顺序为滚筒转速、导流板角度、凹板筛脱粒间隙、喂入量、凹板筛分离间隙。通过多目标参数优化分析,确定装置进行小麦脱粒的最优作业参数组合为脱粒滚筒转速905 r/min、导流板角度69°、凹板筛脱粒间隙18 mm、凹板筛分离间隙19 mm、喂入量4 kg/s。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纵轴流脱粒装置相比,整机作业破碎率由1.46%降为1.00%,含杂率由1.85%降为1.43%,损失率由1.72%降为1.20%,各指标实测值与模型优化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该装置有效解决了破碎率高、脱粒不干净、分离不彻底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纵轴流联合收获机脱粒装置的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0.
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参考基因组序列的公布及测序成本的降低为大规模开发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提供了可能.本研究以性状差异明显的大白菜自交系He102与06-247为亲本,开展了全基因组重测序、标记开发和验证工作.二者测序深度分别为10×和8×,经筛选共获得330 218个InDels差异位点,出现频率为1.2个/kb,其中有11 238个差异位点位于编码区,包括5 184个差异基因,每个基因平均包含2.2个差异位点.分别以He102与06-247测序数据中筛选出的多态性InDels位点为参照,从10条染色体上随机选择933个位点进行了PCR扩增及电泳检测验证.结果表明,测序深度对假阳性率有直接影响,以测序较深的材料中筛选到的差异位点为参照,其验证结果的假阳性率亦较高,反之则较低.本研究中以He102与06-247为参照选择InDels位点验证的平均假阳性率分别是51.9%和22.5%.从933个位点中共筛选出593个在亲本之间实际表现为多态性的位点,这些差异位点中有375个位于编码区,是潜在的功能性标记.利用上述差异位点,检测了He102与06-247衍生的F7代重组自交系群体,明确了F7代各株系在593个位点的纯/杂合状态,为利用剩余杂合株系精细解析和精准定位大白菜耐抽薹、抗病毒、抗干烧心等重要农艺性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