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0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419篇
林业   4812篇
农学   211篇
基础科学   296篇
  2519篇
综合类   3033篇
农作物   79篇
水产渔业   61篇
畜牧兽医   1406篇
园艺   288篇
植物保护   532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441篇
  2021年   423篇
  2020年   392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237篇
  2017年   329篇
  2016年   392篇
  2015年   428篇
  2014年   655篇
  2013年   746篇
  2012年   766篇
  2011年   833篇
  2010年   853篇
  2009年   820篇
  2008年   911篇
  2007年   711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599篇
  2004年   419篇
  2003年   343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09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平山县生态农业开发现状1.1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平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环境污染少,生态环境破坏轻,森林覆盖率49.7%,  相似文献   
102.
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差异,为该区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混播牧草披碱草/苜蓿(Elymus dahuricus/Medicago sativa)及其下部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植被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下部土壤的水、盐含量等指标,来分析和比较种植春小麦和牧草对耕地盐渍化的影响,以及不同植被特征指标与土壤水、电导率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小麦和牧草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均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呈显著升高趋势。小麦收获后,小麦地裸露类似于裸地,而牧草继续生长并保持覆盖耕地。当耕地被植被覆盖时,其地表的日照强度、表层土壤(0—5cm)的温度和盐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而地表的湿度和表层土壤的含水率正好相反,均显著高于裸地。相关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含水率、植被盖度与土壤盐含量间相关性最强,土壤含水率与盐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植被地上生物量每提高1kg/m2,可使植被覆盖区的表层土壤含水率升高6%,盖度每提高1%,可使表层土壤的电导率降低2.2μS/cm。[结论]西北干旱灌溉区种植春小麦因生育期较短易引发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而牧草覆盖耕地时间较长可预防耕地发生盐渍化危害。  相似文献   
103.
坡面人工植物群落修复对水土流失及控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地位于巢湖市夏阁镇大庙村,巢湖流域富磷地区小柘皋河上游,该区域开采严重,形成大量的裸露区域,控制该区的水土流失、减少磷流失对巢湖的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坡度为30.的坡地建立15个径流小区,以裸地为对照,研究了5种不同的建植模式:D1(裸地)、D2(狗牙根群落覆盖区)、D3(胡枝子+马棘群落覆盖...  相似文献   
10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丛在岷江上游分布广泛,是干旱河谷区重要的物种,砍伐、开垦和过度放牧是导致其退化的根本驱动力。通过选取灌丛植被下土壤剖面,并以其被开垦后的农地(50a)及退耕荒坡(10a)为参照,对其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及易氧化碳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灌丛植被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均极显著大于对照的,对照间差异不显著,在0-100cm土壤剖面,对照1退耕荒坡及对照2农地土壤有机碳较灌丛植被的最高降幅分别达60.42%,70.92%,重组有机碳最高降幅则分别达76.54%,68.92%,并且灌丛及对照2农地土壤重组碳在0-100cm土层剖面上表现出先升高,然后再降低的分布特征,对照1退耕荒坡则在整个土壤剖面呈递减趋势;灌丛植被土壤易氧化碳均值高于对照的,与退耕荒坡的差异显著,但与农地的差异不显著,在0-100cm土层中,灌丛及对照土壤易氧化碳含量表现出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分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总有机碳与重组有机碳和易氧化碳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综上表明灌丛植被保护土壤有机碳稳定能力极显著高于退耕荒坡和农地的,并且农地退耕也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5.
以黄河下游河岸带4种植被覆盖形成的小气候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观测法和对比观测法相结合进行分析,结果各植被覆盖类型内光照强度变化趋势一致,随演替阶段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6.
云南景洪农场在场、队干部中开展以“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为主题的“三送”活动,围绕农场改革和职工增收走访了37个生产队的84个居民点,召开职工群众座谈会17次,参加大会群众183人,发放调查问卷171份,收回156份,走访生产队覆盖率100%,走访居民点覆盖率90.5%,  相似文献   
107.
介绍了露、霜的形成原因及条件,对临沭县露、霜变化趋势的分析表明:受植被变化的影响,露、霜发生频次的骤减趋势明显;环境变化对露、霜的影响已经涉及到对气候资料的统计分析、初终霜日期的预报预测及农事服务等方面,因而应重视植被对观测记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水流驱动下不同灌草格局对泥沙分选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泥沙的颗粒大小分布体现了土壤侵蚀的基本信息,分析泥沙分选特征有助于解释坡面土壤的侵蚀过程及其作用机理。通过野外冲刷试验(流量为15,20,30L/min),以砒砂岩区灌丛位于坡上(SU)、坡中(SM)、坡下(SL)的灌草地和无灌丛草地(GL)为研究对象,裸地(BL)为对照,探讨水流驱动条件不同灌草格局泥沙分选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植被可以通过影响水动力参数来影响泥沙颗粒的分布,不同格局泥沙颗粒随冲刷时间及流量的增大呈粗化趋势,粉、砂粒是该区侵蚀泥沙的主要颗粒。(2)水流剪切力、水流功率和单位水流功率均与泥沙DV呈负相关关系,与D0、D1呈正相关关系;3种冲刷流量下,泥沙DV均值分别为2.422,2.381和2.348,不同灌草格局下DV表现为GL相似文献   
109.
【目的】黄土高原植被受水热因子作用明显,植被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总体呈现出森林向草原过渡的地带性规律。本研究选取黄土丘陵区从南向北形成的4种典型植被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和草原.荒漠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与土壤碳?、氮(N)的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为预测黄土高原植物的生长发育前景、生态系统的植物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富县、甘泉县、安塞县、靖边县、横山县以及榆林市榆阳区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测定研究区4种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和不同土层碳氮含量,最后利用方差分析研究不同植被带草本植物叶片及土壤碳氮差异,并与全球、中国尺度等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采用相关分析,阐明4种不同植被带植物叶片和不同土层有机碳、全氮的相关关系。【结果】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0—10、10—20、20—40cm各个土层中均表现出极显著的相关性(P<0.001),在0—40cm土层中,随着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整体呈下降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草原.荒漠带,但不同植被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差异较大。2)草本植物叶片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植物叶片碳含量平均值为442.9g/kg,略低于全球492种陆地植物叶片碳含量的平均值464.2g/kg;而氮含量平均值为25.8g/kg,略高于全球水平20.6g/kg,说明黄土高原4种不同植被带在碳氮积累上存在差异,且该地区草本植物的C∶N相对较低。3)植物叶片C、N、C∶N与土壤SOC、STN含量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总体来看与不同土层相关关系各不相同。【结论】不同植被带土壤C、N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且C、N含量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黄土高原由南向北,呈现植物叶片C含量降低而N含量升高的趋势,因此C/N呈现减小趋势。植物叶片C、N、C/N与不同土层的土壤C、N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0.
为了能够对复杂的干旱灾害系统进行灾后评估,反映云南旱灾灾后综合损失,为云南防旱抗旱减灾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1950-2009年的旱灾受灾、成灾面积,粮食损失为评价指标,采用投影寻踪法得到分级评估后的综合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表明:云南是一个干旱灾害频发且严重的省份,平均2.3年就会出现一次比较严重的旱灾,60年来重大灾害以上发生频次和旱灾损失程度不断上升,给云南经济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10年期间,发生重大灾害以上次数高达9次,其中重大灾害1次,特大灾害8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