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70篇
  免费   700篇
  国内免费   981篇
林业   1349篇
农学   1349篇
基础科学   1355篇
  3920篇
综合类   15537篇
农作物   895篇
水产渔业   524篇
畜牧兽医   2608篇
园艺   2769篇
植物保护   545篇
  2024年   215篇
  2023年   592篇
  2022年   770篇
  2021年   837篇
  2020年   721篇
  2019年   782篇
  2018年   447篇
  2017年   725篇
  2016年   864篇
  2015年   1034篇
  2014年   1729篇
  2013年   1851篇
  2012年   2289篇
  2011年   2170篇
  2010年   1806篇
  2009年   1852篇
  2008年   1699篇
  2007年   1499篇
  2006年   1501篇
  2005年   1302篇
  2004年   964篇
  2003年   891篇
  2002年   708篇
  2001年   663篇
  2000年   403篇
  1999年   332篇
  1998年   248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243篇
  1995年   228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91篇
  1990年   134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75年   9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5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7篇
  195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研究水溶肥料在设施栽培茶叶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茶叶上施用"奥捷"有机水溶肥料,其茶树生长良好,同时可起到明显的节本增效作用,节本增效达27 075元/hm2,对于3年左右茶龄茶叶效果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干湿交替和长期淹水对黑龙江省广泛分布的四种类型水稻土钾淋洗损失和不同形态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土钾淋洗量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或淹水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除草甸土在干湿交替处理下钾淋洗量高于淹水处理外,其他三种土壤在连续淹水条件下的钾淋洗量均高于干湿交替处理,且白浆土黑土暗棕壤。与连续淹水相比,干湿交替有利于外源钾在表土层积累,同时促进黑土、白浆土和草甸土中缓效钾释放,但减弱暗棕壤中缓效钾的释放。因此,为提高土壤中有效钾供给量,减少钾的淋洗损失,白浆土型水稻土和黑土型水稻土宜采取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方式,草甸土型水稻土和暗棕壤型水稻土可适当延长淹水时间。  相似文献   
993.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豌豆-小麦-豌豆(W-P-W)和小麦-豌豆-小麦(P-W-P)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的3个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两种轮作次序下土壤SOC、ROC和MBC的含量,其中免耕和秸秆覆盖结合处理效果最佳.同时,各处理土层的含碳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与免耕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处理能够显著增加表层(0~30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但降低了深层(30~80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说明与传统耕作相比,3种保护性耕作有利于表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不利于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相似文献   
99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生物炭(14 t·hm-2)和种植苜蓿对京郊沙化地的改良作用。试验设裸地(BL)、裸地添加生物炭(BLB)、种植苜蓿不加生物炭(A)和种植苜蓿添加生物炭(AB)四个处理。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使土壤容重显着减小11.5%~11.6%,pH值显着增加0.1~0.2个单位,田间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分别增加9.1%~10.3%和7.6%~11.3%,土壤总氮、有机碳含量和氮、磷、钾、锌的有效含量分别增加10.3%~25.8%、52.8%~71.7%、12.7%~23.5%、141.7%~233.3%、47.7%~81.1%、94.2%~95.2%,有效铁含量最高减小29.1%,阳离子代换量(CEC)和钙、镁、锰、硼的有效含量无显着变化;种植苜蓿没有显着影响土壤pH值、容重、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CEC和氮、钙、镁、锌、硼的有效性,总体上显着减小了土壤含水量和总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增加了铁和锰的有效含量。BLB处理土壤含水量比BL显着增加13.9%(P<0.05);添加生物炭使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含水量和氮、磷、钾、钙、镁、铁、锌、锰、硼的吸收累积量分别显着增加91.1%、3.6%、110.0%、130.9%、200.4%、82.6%、44.8%、89.5%、102.7%、99.5%、104.7%.生物炭与苜蓿种植相结合可在短期内改善京郊沙化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养分有效性和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995.
黄瓜是中国人比较喜欢的蔬菜之一,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营养成分。近年来,人们对于食品健康的意识不断提高,有机食品受到欢迎,这也成为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方向。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因其栽培基质来源广泛,操作管理简单,产品洁净卫生,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逐步成为黄瓜无土栽培推广的首选技术。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种植黄瓜,克服了蔬菜生产不利因素,使黄瓜生产取得了显著效果,每評产量可达38kg以上,证明有机无土栽培技术是可行的,现将该项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96.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宁强县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纯N 150 kg/hm2、P2O545.0 kg/hm2、K2O 45.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4 181.1 kg/hm2,最佳施肥量为纯N 139.5 kg/hm2、P2O543.5 kg/hm2、K2O 40.5 kg/hm2。  相似文献   
998.
植物土传疾病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筛选出对植物土传疾病具有良好拮抗效果的菌株BS-17,对其生防效果进行测定,旨在为开发植物土传疾病广谱抗菌生物制剂提供一定依据。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9种常见植物土传疾病具有拮抗效果的拮抗菌,抑菌率均在80%以上。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对拮抗物质产生的位置以及性质进行初步研究;通过土壤定殖试验对其生防潜力作出评价。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菌株BS-17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该菌产生的主要抗菌物质分布于胞外,拮抗物质对热、pH值、紫外线以及蛋白酶均不敏感。此外,菌株BS-17具有较好的产纤维素酶及蛋白酶的能力。土壤定殖试验证明,该菌表现出良好的定殖能力以及抑制病原菌生长的能力。菌株BS-17作为生防菌用于防治植物土传疾病,具有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高浓度有机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杨  王香玲  张壮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07-10009
综述了高浓度有机污水生物处理方法的发展情况,阐述了好氧活性污泥法、好氧生物膜法和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原理、特点和各种生物反应器的工艺优缺点,并探讨了未来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生产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李毅 《湖南农业》2007,(5):13-13
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牲畜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和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给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