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篇
林业   66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摘要: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ca Fab.简称中蜂) 是东方蜜蜂种中的一个亚种,在我国已经生息繁衍了数千万年,是我国各种被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由于外来蜂种的引入、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病虫害的影响,中蜂野外种群锐减。于是探究人工饲养中蜂野化放归的可能性很有意义。保护区内远离人为干扰,无外来蜂种的侵袭,自然环境没有污染,植物资源丰富,很适合开展中蜂野化放归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饲养的中蜂在野外受到胡蜂侵袭最为严重,其次是兽类及鸟类的侵袭,以上原因是影响中蜂野外种群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正在湖南省野生动物救护繁殖中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顺利将500多只野鸟送到其适生地放归自然。这些野鸟主要包括:红嘴相思鸟350只,画眉150只,丝光椋鸟25只,白腰文鸟20只,共计4种,545只,它们本应在野外自由自在的飞翔,却被不法分子捕捉、贩卖。它们在救护中心经过200多天的救护、康复、饲养,达到了放  相似文献   
33.
绿孔雀曾分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由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绿孔雀分布区不断退缩,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目前绿孔雀在中国仅见于云南省,呈斑块化分布,数量约500只,已变得罕见。根据相关资料,从绿孔雀生物学特性、野生种群数量、分布区现状、种群结构和种群隔离几方面分析中国绿孔雀面临的灭绝风险,在就地保护的前提下,重点探讨易地保护策略。提出人工繁育,建立纯绿孔雀人工种群用于开展野外放归,逐步扩大绿孔雀分布区,增加野生种群数量,降低灭绝风险等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4.
2021年7月27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诞生了一个出生体质量为249 g的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该幼仔健康状况良好,是有记录以来出生体质量最大的圈养活体大熊猫幼仔。本研究对2010~2021年参与野化培训项目出生体质量最大的幼仔进行比较,结果得出2021年超重幼仔在1~6月龄的体质量增长情况与其他年份幼仔的体质量增长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5.
2003~2006年,对宁陕县朱鹮野化放飞区的鸟类进行了调查。通过观察和拍摄,共发现鸟类126种。其中落叶阔叶林有鸟84种,松栎针阔混交林带有鸟81种,松桦针阔混交林带有鸟80种,冷杉针叶林带有鸟41种,村寨农耕区有鸟25种,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有鸟18种。随着海拔的增高,鸟类物种数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36.
何建勇 《绿化与生活》2013,(9):F0003-F0003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宣武青少年科技馆于9月14日在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举办科学放归野生动物主题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37.
《中国家禽》2008,30(10):61
国家林业局5月3日发布消息:据野外跟踪监测结果,去年5月底在陕西宁陕县首批正式野化放飞的朱鹮经历四季野外生存,特别是安全度过冬季食物短缺期后,于今春开始繁育后代,目前已繁育出幼鸟。这标志着我国朱鹮野化放飞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38.
目前,山东关佳集团在日照市临时渔港启动渔业资源保护仪式,将3万尾200千克幼鳗在附近海域无偿放归。据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日照市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活动以来,第一家水产加工企业主动实施渔业增殖放流活动。  相似文献   
39.
采用“样方法”,详细调查了卧龙自然保护区野化培训大熊猫在一期培训圈中15个月内对主食竹种拐棍竹(F.robusta)的采食情况、残桩和残尖数量。通过建立拐棍竹不同龄级地径和株高与重量、残桩地径和高度与残桩和残尖重量之间的回归估测模型,统计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的食物利用率,为设计野化培训圈及其选址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0.
放归野外的普氏野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俗称蒙古野马或准噶尔野马。普氏野马属于奇蹄目,马科。曾广布于欧亚大陆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随牧业文明的兴起和扩展,野马栖息地逐渐丧失。人类过度捕杀和经济活动干扰,迫使野马的分布区和种群数量锐减.最终于20世纪中叶野外灭绝。现在普氏野马是1898年至1902年间捕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并运到欧洲得以生活下来的13匹野马的后代。时至1999年在世界上有系谱记载的普氏野马数量有1500匹左右,大部分都生活在动物园,半散放地和散放地。普氏野马经过100多年的圈养和近亲繁殖,使得部分基因丧失,并出现了退化现象。为了保护地球上唯一一种野生马,重引入是最好的办法。国际上对野马的保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成立了野马保护管理组织,并对全球野马的管理制定了两个目标,将野马进行重引入,且保存现存圈养野马90%以上的遗传多样性。野马的重引入放归分部分进行,一个是在历史分布区进行重引入;另一个是在历史分布区外进行放归重引入。在历史分布区的重引入项目中,我国和蒙古国是选地。国家林业局及相关单位自1985年由国外引回野马之初即着手制定了适应性饲养-栏养繁育-半自然的散放试验-自然散放试验-建立自然生活的野生种群的逐步实施方案。经过16年的努力,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从最初引回的18匹野马发展到现在的160余匹。圈养野马种群的繁殖获得了成功,为实现野马放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并与2001年8月进行了27匹普氏野马的首次野化放归试验。首次放归已经过去了4个年头,野马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倍受各界人士的关心,野马工作得到林业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此,本文将详细介绍野马放归后对野外环境的适应状况,以感谢所有关心野马事业的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