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林业   3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自信心是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赏识、信任孩子,让他们从内心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使其自信心得到增强,从而有效地促进其进步。  相似文献   
22.
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大学生就业面对较大竞争。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根据对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使高职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理品质就业。  相似文献   
23.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运用各种方法,排除学生的各种心理干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意志力、成就感、自信心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24.
赵北星  刘翠霞 《中国食用菌》2020,(2):I0022-I0022
大学是每一个学生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渡阶段每一个学生不仅专业知识需要补充,个性心理品质也需要发展,社交能力也需要提高,然这些需求又与大学生恋爱、择业等事件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承担了多方面的压力,面对着大学生活的多种矛盾。由于这个时期正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不成熟,面对上述矛盾时容易产生不适感、压抑感和焦虑感,不利于其顺利地走向成熟与健康。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优化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罗四维著写的《大学生心理保健指导》(2013年9月版)一书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教育及就业状况,详细系统地介绍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建议,对研究心理保健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览全书,该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相似文献   
25.
通过介绍园艺疗法及积极心理学相关概念,分析目前农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结合农科院校专业的特殊性,探究园艺疗法对农科高职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旨在通过园艺疗法促进农科高职院校更好地育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26.
重视高校大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然  于林 《高等农业教育》2001,(1):38-39,42
本文简要论述了非智力因素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成才的作用和必要性,并对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
高文豹 《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12):150-151,173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对体育教师心理品质的分析与研究,找出体育教师对学生相应品质影响的积极面和消极面,以便寻找实施矫正的对策,逐步完善体育教师的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智力、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个性特征得到锻炼与完善。  相似文献   
28.
冬丰 《新农村》2000,(3):28-28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喜爱书法,有的孩子喜爱下棋,有的孩子喜爱看书……喜爱是孩子的一种情感倾向。如果孩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他就会特别注意书法作品和书写纸张用品等。孩子的这种对书法十分向往、对书法家十分崇  相似文献   
29.
<正>一、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的部分情境之中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自身客观规律性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  相似文献   
30.
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论的提出,对于高校学生创就业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针对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现状与存在问题,结合积极心理学概念内涵,定义了创就业意识、创就业能力、创就业意志、创就业个性指标特点,构建了高校创就业心理品质结构模型,提出了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研究路径,通过发挥学校的主体性、政府的保障性、家庭的辅助性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积极心理学指导高校学生创就业心理品质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