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78篇 |
免费 | 131篇 |
国内免费 | 20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52篇 |
农学 | 163篇 |
基础科学 | 116篇 |
154篇 | |
综合类 | 1394篇 |
农作物 | 82篇 |
水产渔业 | 160篇 |
畜牧兽医 | 1060篇 |
园艺 | 90篇 |
植物保护 | 2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08篇 |
2022年 | 139篇 |
2021年 | 133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55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109篇 |
2015年 | 122篇 |
2014年 | 160篇 |
2013年 | 175篇 |
2012年 | 255篇 |
2011年 | 249篇 |
2010年 | 232篇 |
2009年 | 216篇 |
2008年 | 286篇 |
2007年 | 228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38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104篇 |
2002年 | 78篇 |
2001年 | 62篇 |
2000年 | 58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3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和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引起的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真菌病害,本研究旨在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为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的交配型田间分布和有性生殖研究提供技术方法。【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玉米大斑病菌(登录号MAT1-1:GU997138和MAT1-2:GU997137)和小斑病菌(登录号MAT1-1:X68399和MAT1-2:X68398)交配型基因序列,利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2种病原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特异性引物,采用单因素法对引物的退火温度以及扩增程序中延伸时间和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玉米大斑病菌和小斑病菌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对2种病原菌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验。同时,对田间采集的129株玉米大斑病菌和194株玉米小斑病菌单孢菌株的交配型进行多重PCR检测,以明确建立的交配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和设计的交配型特异引物StMAT01...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是昆虫体内的免疫蛋白,在昆虫体内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以无活性的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形式存在。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获得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3条PPO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白背飞虱体内不同SfPPO的发育和组织表达模式,并进一步抑制SfPPO的表达以及病原菌诱导,探讨SfPPO在白背飞虱体内的生物学功能。【方法】以白背飞虱3条SfPPO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蛋白结构以及与其他昆虫之间的同源性。并以注射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dsRNA作为对照组,通过注射合成的ds SfPPO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基因表达抑制效果;此外,为了探究SfPPO在白背飞虱生长发育和免疫应答方面的作用,利用qRT-PCR检测SfPPO在不同发育阶段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注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后3个SfPPO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03.
104.
对小波变换抑制干扰信号提取真实信号的3种方法,即小波滤波器消噪法;软、硬阈值消噪法;基于模极大值的小波去噪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给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具体的算法、仿真结果,对于选用小波变换工具进行信号处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2008年4月至2010年6月采用时间序列代替空间序列的方法,对宝天曼栎类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地表火影响在不同时间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保育、积累营养物质、负离子提供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等7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地表火干扰造成宝天曼栎类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损失的价值在时间序列上依次为1年是24.95万元.hm-2,5年是11.68万元.hm-2,10年是4.91万元.hm-2,15年是0.68万元.hm-2;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量损失排序为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病虫害防治>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生物保育,其中保育土壤和涵养水源两项的损失占总损失量的70%左右,这表明地表火主要影响宝天曼栎类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保育土壤和涵养水源功能。 相似文献
106.
《畜牧与兽医》2014,(6):20-22
本试验的目的是优化转染条件,提高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 2000介导下鸡TRPV6基因RNA干扰(RNAi)质粒转染入成骨细胞的效率。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SIREN-retroQ-shTRPV6在LipofectamineTM2000介导下转染至鸡成骨细胞,对转染前细胞融合度、质粒质量与脂质体体积比及转染时间进行优化,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转染效率,MTT法检测在不同质粒质量与脂质体体积比条件下成骨细胞的活性。结果表明,在转染前细胞融合达到90%以上,质粒DNA与脂质体比例为1∶2.5时转染效率最高,并且在转染后48 h转染效果最好,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较小。本试验优化了脂质体介导转染鸡成骨细胞的条件,提高了转染效率,为用RNA干扰技术研究鸡TRPV6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108.
为探究森林公园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为森林公园植被配置和经营管理提供依据,研究选取天龙山森林公园6种林分(油松、山杨、刺槐、油松—侧柏混交林、侧柏—油松—杏树混交和灌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枯落物厚度、蓄积量、持水性能和干扰度等指标,研究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所有林分枯落物干扰度范围为无到中度,厚度范围为0.57~2.63 cm,山杨最厚,侧柏—油松—杏混交林最薄;蓄积量范围为7.20~16.30 t/hm2,油松—侧柏混交林最大,侧柏—油松—杏混交林最小。(2)6种林分除山杨林以外,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均大于未分解层持水量,其中油松—侧柏最大,山杨最小;未分解层最大持水率均大于半分解层,刺槐最大,灌木林最小。枯落物的总最大持水量为20.02~27.90 t/hm2,总最大持水率为187.40%~277.89%,针阔混交林的持水率较高。(3)山杨有效拦蓄量最大,为15.05 t/hm2,而油松最小,为12.33 t/hm2;侧柏—油松—杏混交林的拦蓄率最大;(4)枯落物持水量、持水率与时间分别为对数和幂函数关系,均在泡水2 h达到极值。综合对比6种林分,轻度干扰的山杨水文效益最优,中度干扰的油松纯林、油松—侧柏混交林最差;阔叶树种水文效应较优于针叶树种,针阔混交优于纯林。研究结果可为森林公园植被管理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9.
110.
XIANG Xiao-liang NING Shu-ju JIANG Xia GONG Xiao-gui ZHU Ren-lei WEI Dao-zhi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2010,9(10):1530-1537
Protein extraction is a critical step for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DE). Different plant samples require different and adaptive protein extraction protocols. The leaves of medicinal plant, 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 are notoriously recalcitrant to common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due to high levels of interfering compounds (especially the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pigments).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establish a routine procedure for the proteomic analysis ofB. cusia leaves, and a new protocol for the protein extraction was developed by optimizing trichloroacetic acid (TCA)/ acetone extraction method. The efficiency of this protocol was demonstrated by comparison with 3 published protein extraction methods (chloroform/acetone, Mg/NP-40, Tris-base/aceto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TCA/ acetone precipitation extraction method gave a relatively high protein yield (9.263 mg g^-1 fresh weight), high-resolution separation, clear protein profiles, the highest proteins spots (1 31 t protein spots), and displayed less contamination in 2- DE gels. Therefor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ized TCA/acetone method was the most effective among the 4 methods for B. cusia leav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