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04篇 |
免费 | 252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858篇 |
农学 | 564篇 |
基础科学 | 1267篇 |
158篇 | |
综合类 | 10099篇 |
农作物 | 1574篇 |
水产渔业 | 185篇 |
畜牧兽医 | 2400篇 |
园艺 | 1758篇 |
植物保护 | 1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3篇 |
2023年 | 481篇 |
2022年 | 597篇 |
2021年 | 780篇 |
2020年 | 608篇 |
2019年 | 876篇 |
2018年 | 222篇 |
2017年 | 1011篇 |
2016年 | 1033篇 |
2015年 | 779篇 |
2014年 | 1621篇 |
2013年 | 1746篇 |
2012年 | 1854篇 |
2011年 | 1603篇 |
2010年 | 1509篇 |
2009年 | 1428篇 |
2008年 | 1522篇 |
2007年 | 1145篇 |
2006年 | 1043篇 |
2005年 | 900篇 |
2004年 | 691篇 |
2003年 | 487篇 |
2002年 | 326篇 |
2001年 | 207篇 |
2000年 | 155篇 |
1999年 | 57篇 |
1998年 | 45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4.
【目的/意义】我国乡村振兴是要通过新时代的创造变革,实现从离乡背井到以德法治乡的集体经济的全链重建。【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和分析归纳,研究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和解,城市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与疏离,探讨约束乡村振兴的不利环境和制度缺位等因素,提出乡村振兴的举措和优化路径。【结果/结论】人们对于乡村牧歌的精神自由成为无数有志者终生的理想,这也成为乡村始终具有吸引力的基础。为了创造可以回得去的乡村,需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让乡村真正成为安放乡愁的温暖家园。 相似文献
25.
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利于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基于农业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分析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开发的意义,探讨农业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为相关产业的融合路径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6.
根据插箭岭村的空间物理分布实施了总体结构布局,建立了一套“一心一轴,三片区”的设计方案。基于其文化旅游资源与基础设计建立了特色村庄架构,并从建筑与环境两个方面介绍了相关的设计手法以及地域文化符号的应用策略,最后据其地域文化特征对核心景观进行了设计与重塑。 相似文献
27.
<正>2020~2021年,加拿大威士兰(Vineland)研究与创新中心与加拿大圭尔夫大学(University of Guelph)合作,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消费者开展了一项为期两年的线上线下购买行为研究。该研究得到了加拿大苗圃和景观协会(CNLA)的支持和指导,由花卉营销基金(The Floral Marketing Fund)赞助。在今年1月27日的一场网络研讨会上研究结果公布:对那些在园艺中心购买植物的消费者来说,价格往往是事后才考虑的。 相似文献
28.
2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建设是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是近年来新兴的文化发展趋势,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提供多种优势,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课题组针对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数字素养不足、文化内容无法满足群众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等问题,提出了强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体系、优化乡村文化产品的内容和传播空间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30.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应该牢牢把握课程建设“主战场”与课堂教学“主渠道”,而且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先进技术、工匠精神的教学价值。课题组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需求和情感认知规律,创建了融入价值引领元素的多元化、递进式、全程性的课程体系,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塑造学生的专注度和责任感,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法等策略,培养具备爱国情怀、文化自信、高尚品格的德技并修的一线准工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