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4篇
林业   4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4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51.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以"兴"论诗的传统始于先秦,"兴"不仅是一种诗歌表现手法,而且还反映了原始先民"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这种原始的思维对后世的审美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创作论中的"兴",是缘心感物、形诸于文字的过程.而鉴赏论中的"兴",则是缘文探心、披文入情的过程,这是两个不同形式的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52.
“天下山峰何其多,惟有此处峰成林”。万峰林位于贵州省兴义市下五屯,从市区驱车4小时即到景区。抬眼望去,只见满眼皆山,奇峰如林,瑰丽挺拔,古树、古桥、布依山寨镶嵌其中。山中一些村庄炊烟袅袅,静中有动,身入其间,一种天人合一之感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53.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 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4.
魏家玉 《植物保护》2020,(2):I0003-I0003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不管是儒家崇尚的“天人合一”、道家追求的“道法自然”,还是佛家“戒杀护生”的戒条,无一不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相处和谐的重要性。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却遭到破坏而严重恶化。面对这一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理论主张为人类提供了深刻的智慧,显示出其独特、卓越的价值。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经济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的牺牲为代价。如何克服生态危机、改善环境质量,以良好的生态促进经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5.
基于传统文化的简约竹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文化的简约观与竹家具设计相融合,不仅符合当前世界设计发展潮流,而且也助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承传出新。通过比较儒家、道家、墨家等的造物观,阐述了传统文化的简约设计观及其基本内涵。并结合竹文化和时代需求,提出了当前竹家具的设计发展思路。最后还结合具体案例,从材料、工艺、结构与造型等要素的角度,分析了简约竹家具的设计要求与做法。设计简约竹家具产品,不仅要简洁实用、朴素美观,而且还应具有文化意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56.
魏形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46-1248
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别涉及许多方面,而饮食观念的差别是其中最重要的.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体验性的和注重调和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智性的和强调个性的.中西饮食观念存在明显差异,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源是双方不同的"中坚思想"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也是中西文化的本原性差异.  相似文献   
57.
本文认为,"天人合一"观念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和一种思维方式,发端于孔子.孔子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命"与"天"、"仁"与"人"之间的本质联系,把"天"、"人"观念理论化、哲学化了,并由此确立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两个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58.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马克思自然观,在人与自然万物的同质同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是相通的,但在思维方式和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是不同的。从现代生态伦理角度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与马克思自然观相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不能用“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取代马克思自然观。  相似文献   
59.
儒家生态伦理是以"仁"为核心,"人文化成"为旨趣;以"天人合一"为"至善",实现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照。这种带有"弱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生态伦理思想摒弃了西方"主客二分"的惯性思维,对环境问题频发的时代很有价值性的思考。在对自然环境"与天地合其德"的道德要求关注的同时,并不放弃对"仁之善性"的全面性追求,这也是对儒家生态思想之人之本身的文化关注的尊重。  相似文献   
60.
 受现代科学发展的推动,迫使以防治自然灾害为核心的防护林(保安林),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要更上一层楼,纳入动态、系统科学的新阶段。从理论上试图提出与空间和时间对等层次的“绿间(greenspace)”,即“森林空间(forestspace)”,它会促使森林和人类发挥生物世代更替的共同特点,同生共死,共存共荣,包括各种防护林在内的环境保育林的营造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事业。为此,日本于1989年建立了森林空间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实践,初步认为“生物组块(bioblock)”模式系统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