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5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41.
鸨科鸟类全世界有8个属、23个种、47个亚种。目前我国己发现3种鸨,即大鸨(Otis tarda)、小鸨(Otis tetrax)和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其中大鸨分布在东北西部和内蒙草原上。1 濒危等级大鸨大部分生活在开阔的草原上,为干旱草原和稀树草原的代表鸟,从葡萄牙到东  相似文献   
42.
《内蒙古林业》2010,(11):F0004-F0004
10月19日,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路板野生动物救护站、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基地,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经过工作人员14天的精心救护终于大伤初愈。  相似文献   
43.
铁铮 《中国林业》2010,(10):4-7
4月10日、11日,100多位从事大鸨保护、管理与研究的中外专家在北京林业大学聚首,召开“首届中国大鸨保护国际研讨会”,共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大计。公众对大鸨还十分陌生。但它是世界珍稀物种,在我国也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近年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更加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4.
大鸨属大型草原鸟类,过去曾广泛分布于黑龙江省西部及内蒙古的东部,目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鸨的主要栖息地,繁殖数量约200多只。1998年开始记录到越冬大鸨个体,2003年冬季越冬数量达到165只,近几年由于环境变化,大鸨数量有所减少,但均保持在100只左右。本文对图牧吉自然保护区大鸨数量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大鸨保护和恢复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5.
大鸨越冬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2006年的1~2月在吉林省镇赉县和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接合部的草原地带,对大鸨越冬栖息地的选择进行了考察研究,并将栖息区域人为地划分为3种类型.一是农田荒地和周边草甸,二是平均低于40 cm的矮针茅草原,三是平均高于40 cm的高针茅草原.结果表明,大鸨对这3种栖息地类型选择明显.农田生境植物性食物丰富,草原生境动物性食物较多.  相似文献   
46.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大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力吉 《野生动物》1999,20(6):11-11
大鸨(Otis tarda)在中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o.t.tarda)只分布在新疆西部的天山及中部吐鲁番,为留鸟;普遍亚种(o.t.dybowskii)分布区比较广,西起新疆塔城盆地北部,向东至黑龙江明水肇东,但其繁殖区已呈岛屿状。越冬地主要在江苏、安徽省北部、江西省鄱阳湖地区和贵州省草海地区。  相似文献   
47.
2004-2006年每年的4-7月,在内蒙古图牧吉地区对大鸨种群数量及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气温、降雨量、湿度、蒸发量及风速对大鸨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间大鸨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研究区内连续几年高温干旱,气温逐年升高、降雨量逐年减少,这是影响大鸨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大鸨是鹤形目鸨科的大型地栖鸟类,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塔城盆地作为大鸨的迁徒中转休息点,是调查大鸨群体的优异地点,调查了塔城地区大鸨的种群分布与集群特征,掌握了大鸨迁徒期间主要休息地点,并分析了大鸨种群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9.
尚丽元  刘蕾  高雪霏 《兽医导刊》2016,(16):208-208
本文通过对丹顶鹤和大鸨的病例剖检,病毒、细菌的分离和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rRNAPCR测定,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该死亡的丹顶鹤和大鸨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经过药敏试验筛选得到了复方新诺明为最佳治疗药物,通过三天的饮水给药,大群症状明显得到控制。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的丹顶鹤比半散养的大鸨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耐药普广。  相似文献   
50.
大鸨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静  慕德俊  刘畅  卢小琴  姚启远 《野生动物》2011,32(6):329-331,335
大鸨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并且容易受惊,外来干扰、环境不适等都会对大鸨的成功交配、受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其繁殖效果。大鸨的应激反应相当强烈,有时候是致命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给大鸨创造安静的饲养环境,配合科学的饲料是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大鸨雏鸟出雏后很难饲喂成功,常常是在雏鸟1~15日龄时死亡率较高。笔者通过17 a(1992~2009年)的饲养繁殖,从大鸨育雏期、育成期和繁殖期的饲料配制、孵化、育雏期温湿度控制以及孵化期凉卵时间等方面探讨提高大鸨成活率的方法。通过不断试验得出孵化温度早、中期为37.5~37.8℃,相对湿度45%~50%;末期为37.2~37.5℃,相对湿度为50%~55%;出雏温度为36.8~37.2℃,相对湿度55%~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