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6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林业   589篇
农学   497篇
基础科学   75篇
  172篇
综合类   3069篇
农作物   322篇
水产渔业   270篇
畜牧兽医   979篇
园艺   575篇
植物保护   15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190篇
  2021年   177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84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34篇
  2009年   381篇
  2008年   516篇
  2007年   434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84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李逊 《中国家禽》2001,23(24):44-46
鸡蛋的成分可以通过调节蛋鸡日粮的成分而改变,虽然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变化并不大。蛋壳质量对于日粮矿物质含量的调节肯定会有反应,这一点可用于控制老龄鸡产蛋质量的正常下降。但是遗传与鸡的总体大小以及饲料进食量是能更密切地控制蛋的大小与蛋黄和蛋白成分的因素。我们可以调节蛋黄的脂肪酸含量,但是蛋黄和蛋白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对日粮的改变是很不敏感的。蛋鸡日粮一般含钙3.5%~4.5%,依饲料进食水平而异。若在炎热季节蛋壳质量出现问题,或后备母鸡开产过早并且很快到达产蛋高峰,则建议将钙水平至少提高0.4%。研…  相似文献   
102.
牛GDF9和BMP15基因遗传变异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15,BMP15)基因作为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研究了它们在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和中国荷斯坦牛4个品种中的遗传变异,并在鲁西牛群体中研究了其多态位点与双胎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鲁西牛中GDF9基因的3′UTR发现缺失突变,而其它3个品种中没有发现该突变。对鲁西牛群体中该多态位点与单、双胎性状之间进行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与双胎牛群体基因型分布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6),双胎牛群体的B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大于单胎牛群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突变体mRNA的二级结构与野生型相比总自由能值差异不大,但突变体mRNA翻译起始位点的二级结构稳定性明显大于野生型。在鲁西牛、南阳牛和秦川牛的BMP15基因中发现编码区第759~762位有GAAA 4个碱基存在缺失突变,但没有检测到突变纯合个体,中国荷斯坦牛中没有检测到该突变。卡方显著性检验表明单胎牛群体和双胎牛群体在该位点基因型组成差异不显著(P=0.947)。  相似文献   
103.
野生板栗改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板栗多与其他乔、灌木共存,结果晚,一般7~8年后才开始有经济产量,坚果大小不齐,类型复杂.长期以来野生板栗处于放任生长,自生自灭的状态,甚至当地有些群众将其砍伐作为燃料,从而导致品质差、产量低、病虫害严重,其经济价值远未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04.
张林  洪飞腾 《警犬》2011,(6):46-47
干细胞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植物的生根、发芽、生长、凋亡、复苏,人们看到了干细胞巨大的增殖分化潜能和长久不衰的生命力,体会到了干细胞的神奇和美妙,希望能够依靠干细胞的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完美地修复或替代因疾病、创伤、  相似文献   
105.
微RNA(miRNA)是一类长约22 nt的非编码小RNA分子,通过与靶基因mRNA特定位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引起该mRNA的降解或抑制蛋白质合成。大量研究显示,脂肪细胞分化过程受miRNA的调节,在前体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深入了解miRNA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有助于探索脂肪形成的分子机制,以及发现脂类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6.
梨树经过一个夏季的挂果,其体内营养逐渐消耗,且采果后又要进入花芽分化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为次年丰收打好基础的关键生理时期。然而,我们不少果农对此重要生理时期认识不足,忽视了对采果后的生产管理,导致梨园中的叶片衰黄、病虫猖獗、土壤干旱等不良现象发生。再加上“小阳春”的到来,相当比例的植株便会在10月底至11月初开放花朵,此即为梨树的“二次花”现象。“二次花”的出现,就意味着树体的极其衰弱,次年的少花少果与减产必将产生。因此,如何对梨树采后进行科学管理,保证次年丰收f稳产)优质,是梨树管理的重要环节和重点技术。  相似文献   
107.
为建立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比较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实验采集 1 日龄新西兰兔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方法,分别从 2 种组织中分离前体脂肪细胞,进行细胞原代培养,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对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利用 RT-PCR 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细胞在分离后 2 h 已经贴壁,24 h 时呈现出短梭形的细胞形态,第 2 天细胞变成长梭形,第 3 天进入对数生长期。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诱导分化后均被油红O 染色,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脂质积累在诱导分化的第 2 天显著高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P<0.05);荧光定量结果表明,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 CCAAT 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α)基因的表达趋势在诱导分化过程中相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第 4 天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第 6 天,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 PPARγ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蛋白脂肪酶(LPL)表达量在第 0天和第 2天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 2 天显著高于第 0 天(P<0.05);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脂肪酸合酶(FAS)基因第 0、2、4 天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第 2、4 天显著高于第 0 天(P<0.05)。本研究成功构建了新西兰兔肌内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培养和诱导分化模型,并发现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早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新西兰兔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机制和脂肪沉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8.
羊草分化及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综述和比较了不同时期羊草分化及育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9.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粒径颗粒饲料在自由采食和限饲条件下对肉牛瘤胃发酵性能的影响。试验日粮分为粉料、直径为3 mm的颗粒料和直径为8 mm的颗粒料,饲喂方式分为自由采食和限饲。采用2×3因子设计试验,选择3月龄的肉牛12头,试验前9周分别用3种料饲喂(自由采食),之后6周进行限饲。自由采食在前4 h较后4 h显著提高了粗料摄入量(P <0.05)。P8组较粉料和P3组显著降低了自由采食8 h的粗料摄入量(P <0.05)。限饲条件下,粉料和P3组早上采食粗饲料较下午高(P <0.05)。P8组较粉料和P3组显著降低了早上粗料摄入量(P <0.05)。采食后两个阶段瘤胃pH都显著降低(P <0.05);无论是自由采食还是限饲P3组较其他组均显著降低了瘤胃氨气含量(P <0.05);进食4 h后,P3组较粉料和P8组显著提高了瘤胃乳酸含量(P <0.05)。进食后,两个阶段均显著提高了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 <0.05)。自由采食条件下,粉料和P3组较P8组显著降低了采食4和8 h后瘤胃乙酸含量(P <0.05)。3 mm直径颗粒可以提高瘤胃发酵速度,降低瘤胃pH,较粉料有增加酸中毒的风险。颗粒直径提高至8 mm,无论自由采食还是限饲都不影响干物质摄入量,可以降低瘤胃发酵速度。  相似文献   
110.
动物脂肪组织是机体重要的器官,主要负责能量的储存和代谢,同时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adipokines)参与机体生理功能的调控。脂肪组织的功能紊乱与人类的肥胖病、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症密切相关,多年以来动物脂肪组织的细胞分化起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白色脂肪、棕色脂肪和肌肉组织都来源于机体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的分化起源更加亲近,但随着对棕色脂肪分化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在早期发育阶段有着不同的前体细胞,而棕色脂肪组织与肌肉组织的分化支系更加亲近。以往的脂肪分化研究往往利用基质血管组分(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SVF)或肌卫星细胞等混合细胞群作为实验材料,随着流式细胞仪、转基因动物模型和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识别等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从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中分离得到纯的前体脂肪细胞系,从而提示我们之前的研究可能过高的估计了这样的混合细胞群体的活体分化潜能。进一步深入研究动物脂肪组织的分化起源,有助于我们理解机体脂肪沉积的具体机制,从而为治疗脂肪代谢相关疾病以及提高动物肉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