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71篇 |
免费 | 324篇 |
国内免费 | 31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1篇 |
农学 | 482篇 |
基础科学 | 74篇 |
337篇 | |
综合类 | 2422篇 |
农作物 | 348篇 |
水产渔业 | 192篇 |
畜牧兽医 | 1751篇 |
园艺 | 371篇 |
植物保护 | 17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52篇 |
2023年 | 214篇 |
2022年 | 255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53篇 |
2019年 | 223篇 |
2018年 | 135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232篇 |
2014年 | 287篇 |
2013年 | 291篇 |
2012年 | 369篇 |
2011年 | 363篇 |
2010年 | 311篇 |
2009年 | 309篇 |
2008年 | 312篇 |
2007年 | 264篇 |
2006年 | 202篇 |
2005年 | 225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48篇 |
2002年 | 138篇 |
2001年 | 141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77篇 |
1997年 | 74篇 |
1996年 | 78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85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OsVDAC8的理化性质和表达模式,为探究OsVDAC8的功能提供基础。[方法]用生物信息学分析OsVDAC8的结构特征及表达谱,然后通过定量PCR对3个不同水稻品种日本晴(NIP)、粤泰A(YTA)、粤泰B(YTB)不同发育时期的不同组织中OsVDAC8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并通过BiFC对亚细胞定位进行验证。[结果]OsVDAC8编码区全长1 014 bp,编码337 aa,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sVDAC8是具有1个结构域的稳定的定位于线粒体的亲水蛋白,通过11次跨膜形成特异的桶状结构。在ATG上游含有13个与水稻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RiceXPro和MSU Rice Genome Annotation Project水稻基因表达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NIP中OsVDAC8在生殖生长期的茎和花序出现前后幼穗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胚乳和根中的表达量较低。对NIP、YTA、YTB 3个水稻品种中OsVDAC8的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OsVDAC8在3个水稻品种四叶期的叶鞘表达水平都非常高,在花粉内容物充实期都很低,但幼穗发育的不同时期3个品种中表达水平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92.
1 生态习性 白鹤芋,别名白掌、苞叶芋,天南星科苞叶芋属多年生常绿草本观叶植物.原产于哥伦比亚热带雨林中,比较适应温暖湿润、半阴的环境,生长适温为20 ℃~28 ℃,越冬温度为10 ℃,为喜高温性植物,对土壤要求严,不可用粘重土壤,一般用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土壤. 相似文献
993.
玉米褐斑病是近几年在玉米上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的一种病害。每年下旬玉米出苗之时,往往适逢高温高湿天气,非常利于玉米褐斑病的发生。据调查,玉米褐斑病的发病面积有扩大的趋势,如不及时防治,将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994.
广州地处南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形成高温、高湿、多雨的气候,冬季形成低温、干燥、少雨的气候。由于背山面海,海洋性气候特别显著,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夏季长、霜期短等气候特征,而且水热同期,适合原产热带、亚热带雨林的阴生植物及其他作物的快速生长。但在夏秋季,气候炎热,平均气温28.7℃以上,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998.
999.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优质、高产、高抗育种目标,黑亚17是采用外源总DNA导入技术,从法国品种Ariane为供体、品系81-8-6-3为受体的导入后代选育而成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原茎、长麻、全麻、种子产量分别达到5595.9、873.1、1338.7和594.7kg·hm^-1,分别比对照增产9.0%、16.5%、11.7%和16.2%。长麻率19.5%,比对照高1.7个百分点;全麻率29.9%,比对照高1.1个百分点。于2007年3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