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22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20篇
  88篇
综合类   525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415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湿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湿地、海洋、森林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具有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调节气候的作用,也是人类生产休闲的场所:湿地又被喻为“地球之肾”“生命摇篮”“物种基因库”。湿地的保护管理影响到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62.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而生物多样性被称为地球之免疫系统,起着保护生态系统健康、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生物多样性在时间与空间中演化,从无到有,由简变繁。  相似文献   
63.
重庆芙蓉洞洞穴水水文地球化学指标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重庆武隆芙蓉洞5个滴水点和2个池水点多个水化学指标(pH、HCO3-、EC、SO24-、Ca2+、Mg2+)以及滴水滴量和现代沉积物进行连续监测,发现芙蓉洞滴水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上覆岩层和土壤,其地球化学指标有一定的时空变化特征。由于芙蓉洞上覆土壤岩层较厚,所以5个滴水点滴量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洞穴滴水多数时间未能及时反映洞外当季降水量的变化。夏季上覆土壤生物活动强烈,释放更多的CO2,导致滴水pH值在夏季较低,而HCO3-含量和电导率(EC)较高,冬季则相反。洞穴滴水中SO24-含量的变化受到土壤生物过程以及基岩岩层差异的重要影响。滴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SIc)和pH值变化大致同步,滴水点下接收到的现代沉积物沉积速率和饱和指数有很好相关性,冬季沉积速率最快。滴水中Ca2+、Mg2+浓度变化受控于水—土—岩的相互作用,其中水源差异、活塞效应、水岩相互作用时间对其产生重要影响。洞穴水中Mg/Ca主要受Ca2+含量的影响,能够指示外界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此外,洞穴内不同分布位置的滴水,其地球化学指标空间差异主要受到各点的渗流通道、流经途径以及上覆基岩及土壤成分等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4.
章丘大葱生产基地硒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成果,对章丘地区大葱产地内土壤中的硒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表层土壤及大葱中硒的生态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植物中硒含量同土壤硒含量的关系。研究表明,章丘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充足,适宜发展特色富硒大葱。  相似文献   
65.
王敏  高宗军  庞绪贵  代杰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74-20676,20679
利用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对沾化冬枣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以生态地球化学的观点研究了冬枣主要成分与对应土壤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微量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土壤B、Cr微量元素与冬枣的品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量元素对冬枣的食品安全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6.
马欣欣  王中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454-9458,9488
从湿地氮循环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基本研究方法出发,讨论了同位素方法在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总结了氮同位素用于研究湿地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各形态氮的迁移转化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并对湿地氮循环同位素及其相关技术方法的发展趋向进行了展望,最后归纳提出了氮同位素在我国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研究中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7.
天祝县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延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红提葡萄又名红地球,欧亚种,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是当今世界鲜食晚熟葡萄中的佳品。2004年天祝县引进种植成功,达到第1年栽植、第2年结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的目标。在栽培中采取前期露地生长,后期利用日光温室延后的措施,采收期调控在元旦、春节,填补了市场空白,盛果期产量达27000-30000kg/hm^2,平均收入32万~36万元/hm^2。  相似文献   
68.
土壤中新型肥料氮素淋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素淋溶是农田氮素损失的重要途径,也是造成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重要原因,研究土壤氮素淋失特征对预防地下水氮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采用室内土柱淋溶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新型肥料在土壤中的迁移及淋溶规律,分析了氮素淋溶的地球化学响应特征,并确定了各形态氮素淋失量。研究结果表明:尿素、缓释肥料、稳定性肥料处理氮素淋溶量差异显著,分别为208.66、131.95、125.24kg·hm-2,缓释和稳定性肥料的氮素淋失率分别为32.98%和31.31%,比尿素低19.15%和20.85%,说明缓释和稳定性肥料可以显著减少氮素的淋失及对地下水的污染。硝态氮、铵态氮、有机氮分别占氮素淋失量的49.89%~75.19%、6.48%~12.77%、14.92%~31.31%,说明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其次是有机氮和铵态氮。  相似文献   
69.
<正>土壤酸度的变化是指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土壤酸化则是土壤中氢离子增加的过程或者是土壤酸度由低变高的过程。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一种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010年,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至今,几乎在中国发现的所有土壤类型的pH值都下降了0.13-0.80,土壤的不断酸化还有发展的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土壤pH值下降,通常需要几十万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由于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的影响,大大加速了我国土壤酸化,将会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重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70.
《内蒙古林业》2021,(3):1-1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天然物种库"。湿地兼具了自然界的顶级颜值和强大实力,它用多彩和谐的自然之美装点着人类生存的家园。幅员辽阔的内蒙古有河流、湖泊、沼泽和人工湿地4类19型,总面积9015.90万亩,占自治区国土面积的5.08%,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