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02篇
  免费   243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林业   4810篇
农学   69篇
基础科学   67篇
  400篇
综合类   2060篇
农作物   67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24篇
园艺   312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35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236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373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26篇
  2004年   256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136篇
  1998年   207篇
  1997年   148篇
  1996年   156篇
  1995年   155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5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以部分长林系列和鄂油系列油茶品种为供试材料,分别调查测定其果实经济性状和果实脂肪酸组分,分析比较长林系列和鄂油系列油茶品种果实经济性状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单果鲜质量、干出籽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体大于鄂油系列品种,其中以长林53号、长林18号、长林23号较好;鄂油系列品种干籽出仁率和种仁含油率总体大于长林系列品种,以鄂油151号、鄂油102号、长林40号较好;鄂油系列4个品种间单位面积鲜果产量差异较大,以鄂油63号和鄂油81号产量较高,分别为3.94 kg/m2和2.79 kg/m2;长林系列6个品种间差异较小,以长林53号和长林23号产量较高,分别为2.98 kg/m2和2.89 kg/m2。总体来看,长林53号、鄂油102号、长林40号、鄂油63号综合性状表现更优,更适合在湖北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2.
斯氏线虫对进境原木上长林小蠹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斯氏线虫对进境原木上长林小蠹的生物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斯氏线虫对长林小蠹的侵染力较强.通过毒力测定,斯氏线虫对长林小蠹3龄幼虫的LD50、LD99分别为21、432(条/头),而对蛹的LD50、LD99分别为12、230(条/头).在寄生强度测定中,斯氏线虫与长林小蠹3龄幼虫仅接触0.5h,每虫就可被侵入1.6条线虫,12h寄生的死亡率达到90%,24h寄生的死亡率为100%.斯氏线虫对长林小蠹表现出较高的致病性和寄生性.斯氏线虫在室内以浸泡法和淋施法防治长林小蠹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3.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土壤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以天然草地为对照,以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表征土壤渗透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及散点聚类法对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林龄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kii)林地土壤渗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大小依次为:15a>24a>36a>天然草地(CK)。即随着人工柠条林林龄的增加,其土壤渗透性能力逐渐减弱,对照天然草地的土壤渗透能力最小。不同林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回归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符合Kostiakov模型,相关系数在0.8003~0.9535之间,且F检验均达到极显著水平。Kostiakov模型是比较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人工柠条林地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  相似文献   
94.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文中分析阐述了支撑这一科学命题的五大逻辑: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理论逻辑;二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带领人民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逻辑;三是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一贯强调“天人合一”、保护自然的文化逻辑;四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的现实逻辑;五是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美丽中国”愿景的发展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林草部门的主要建设任务,即推进生态安全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经济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文化体系现代化、推进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生态科教和人才体系现代化,使林草事业在推进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95.
为揭示结构复杂、复层、异龄、多树种混交的中亚热带典型天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林木高径比特征,同时为中亚热带人工阔叶林、半天然林和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主要阔叶树种林木高径比的典型参照,以建瓯万木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中亚热带典型天然阔叶林1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指数函数和双曲线函数分析主要树种各林层(包括3个亚层和全林)的林木高径比特征。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主要树种林木高径比平均值、最大值随亚层升高而减小,且平均值在各亚层之间总体上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主要树种各林层林木高径比与胸径总体上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且相关系数较高,其中,第Ⅰ、Ⅱ亚层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全林和第Ⅲ亚层,相关系数绝对值第Ⅰ亚层为0.806 1~0.895 3,第Ⅱ亚层为0.788 2~0.964 3,第Ⅲ亚层为0.419 0~0.809 1,全林为0.419 0~0.848 9;指数函数和双曲线函数拟合第Ⅰ、Ⅱ亚层林木高径比与胸径关系的效果均较好,而拟合全林和第Ⅲ亚层的效果均相对较...  相似文献   
96.
为探究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子长市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撂荒地为对照样地,分析该区域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和撂荒地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出较大差异,物种多样性整体呈现出优势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弱势少数种属于多数科的变化特征,以耐旱、耐贫瘠的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铁杆蒿、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等)为优势种;撂荒地和刺槐林的地上生物量整体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刺槐林草本层比撂荒地草本层具有更大的地上生产力。冗余分析表明: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钾、全磷、粉粒和黏粒含量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它们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7.
林窗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季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林窗干扰对侧柏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情况,2012年1月在徐州市九里山东南坡侧柏人工纯林中随机开设27个小、中、大3种尺度的近圆形林窗进行试验,对不同尺度的林窗内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pH、碳、氮等的季节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窗降低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含水率,不同尺度林窗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pH均中性偏碱性;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全碳、全氮含量在林窗形成后总体下降;林窗降低非根际土壤C/N,小尺度林窗根际土壤C/N值显著大于对照,小林窗对根际效应的提升更为显著。林窗对土壤C/N值根际效应的影响存在季节上的双反馈作用,林窗尺度、位置会对土壤养分循环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林分生产力,开设半径为4 m大小的林窗对林分发育及养分循环最有利。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林窗对土壤养分动态根际效应的作用,揭示林窗干扰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
目的 了解马尾松凋落叶与不同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的混合分解特征,探明混合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与阔叶凋落叶的种类和所占比例之间的关系。 方法 本文以针叶马尾松 (P)与乡土阔叶树种香樟 (C)、檫木(S) 以及香椿(T)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在野外进行2 a的针阔混合分解实验,通过将上述4个树种凋落叶按照1针1阔、1针2阔和1针3阔组合(即PC、PS、PT、PSC、PST、PCT和PSCT)且每种组合设置不同混合比例,共得到31个混合处理,研究这31个混合处理和4种纯凋落叶(合计35种处理凋落叶)的质量损失变化特征。 结果 分解2 a后,PT、PC、PCT、PST以及PSCT组合的质量损失率高于PS和PSC组合。混合凋落叶的质量损失率基本表现为协同效应且随分解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在分解18个月时最强(67.74%),相对于其它混合处理,PT、PCT和PSCT质量比分别为6:4、7:2:1和7:1:1:1时的质量损失率在4个分解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协同效应。 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的分解系数k值和混合效应均与凋落叶的初始总酚含量、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C/N、C/P、木质素/N以及木质素/P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与初始N和P含量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 结论 总体上看,阔叶所占比例为30%~40%时,尤其是含有香椿(T)的混合凋落叶(PT,PST,PCT和PSCT)有利于促进马尾松凋落叶分解和林地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究郭岩山不同海拔天然栲树林土壤硅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进一步揭示亚热带地区土壤硅形态含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 方法 本研究以郭岩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天然栲树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郭岩山自然保护区海拔600、700、800、900 m分别设置标准地,采集不同海拔各土层(0~20、20~40、40~60 cm)的土样,测定土壤不同硅形态含量,分析环境变化对土壤中硅形态的影响。 结果 (1)高海拔土壤有效硅(258.26 mg·kg−1)、水溶性硅(155.69 mg·kg−1)、活性硅(388.97 mg·kg−1)及无定形硅(1 561.97 mg·kg−1)含量均显著高于低海拔土壤有效硅(93.16 mg·kg−1)、水溶性硅(78.38 mg·kg−1)、活性硅(231.84 mg·kg−1)及无定形硅(832.24 mg·kg−1)。深土层(40~60 cm)的土壤有效硅含量(227.53 mg·kg−1)显著高于0~20 cm(120.79 mg·kg−1)及20~40 cm(171.37 mg·kg−1)土层;(2)土壤有效硅含量与活性硅及水溶性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活性硅是有效硅增加最重要的直接贡献形态,而水溶性硅是土壤硅转化过程中重要的过渡性形态;(3)土壤有机质和土壤pH值对各土壤硅形态含量的影响最显著,解释率分别达14.1%和9.2%,其中,土壤有机质与无定形硅及水溶性硅呈正相关,与土壤活性硅及有效硅呈负相关,而土壤pH值与有效硅、活性硅呈正相关,与无定形硅呈负相关。 结论 海拔引起的环境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可改变土壤硅形态含量。研究结果为天然栲树林有效利用土壤硅及调控土壤硅形态提供了参考依据,对天然栲树林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王岳  王海燕  李旭  杨晓娟  刘玲  李卫松 《草业科学》2014,8(8):1424-1429
本研究以8块不同林分密度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为对象, 研究不同林分下密度对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特征。结果表明, 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 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增加呈显著变化(P0.05);除全氮外, 其他养分元素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土壤养分浓度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 也没有在某一密度之后出现明显的下降现象。林分密度为1 058株·hm-2时, 虽然土壤养分浓度有所降低, 但总体差异并不显著。这说明在试验区目前林分密度下, 土壤养分状况并未受影响, 可适当补植, 增加林地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